第四二三章 造艦競賽(六)(1 / 2)

黃哲道:“所以我們在這個造艦計劃裏,還有4艘特種潛艇的建造任務,使用現代設備,就是為了應對這種極端情況出現。”

王海龍道:“我不否認這4艘特種潛艇的作用,但4艘特種潛艇隻能夠確保我們海軍的下限,而無法提高我們海軍的上限,海軍的上限還是靠水麵艦隻,而在下一個五年計劃之後,就是1916年,我們再大量建造軍艦,至少要等到1926年才能形成海軍的規模,達到世界一流海軍的水平。”

尚晉峰道:“都說百年海軍,我們能用26年時間,使我們的海軍達到世界一流的水平,這己經是很快了,不能再急了。”

王海龍道:“但我認為有辦法讓這個進度可以在快一點,將時間點提前到1920年左右,並在1915年左右,也就是這份造艦計劃的結束時,我們至少可以確保依然壓倒日本海軍的優勢,並且能夠威攝美國。”

尚晉峰道:“哦! 老王,你有什麼好建議嗎!”

王海龍道:“當然是有的,那就是彎道超車,無畏艦的出現,終結了以前建造的所有戰列艦,那麼是什麼終結了戰列艦呢!”

尚晉峰怔了一怔,道:“你的意思是,我們應該建造航空母艦!”

王海龍點了點頭,道:“對,這就是我的建議,即然海軍發展的趨勢是航空母艦終結戰列艦,那麼我們就應該提前著手進行研發航空母艦,實現彎道超車,在這個造艦計劃中,應該加入2艘航空母艦。而且從舊時空的曆史看,各國也很快就會著手進行航空母艦的研發工作,第一艘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是在1918年建成,其實也差不了多少了,我們沒能跟上無畏艦的發展速度,但決不能再錯過航空母艦的發展。”

尚晉峰沉呤了一會,轉頭問黃哲道:“黃主任,現在建造航空母艦,在技術上可行嗎!”

黃哲想了一想,道:“如果隻是航空母艦本身,在技術上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在這個時代,航空母艦的技術水平實際比戰列艦要低得多,如果我們順利完成18000噸的戰列艦建造,那麼建造一型20000-25000噸的航空母艦,在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但大家都知道,航空母艦本身是並無戰鬥力的,航空母艦的戰鬥力是體現在艦載戰鬥機上,這就不是造船廠能夠解決的問題了,必須去谘詢飛機研發組才行。”

尚晉峰又轉向王海龍道:“老王,你清楚空軍的情況嗎!”

王海龍道:“這個我並不清楚,不過據我的了解,我們的飛機研發製造水平在這個時代是領先的,而且根據舊時空的記載,現在己經就有飛機上艦的試驗了,即然第一艘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是在1918年建成,那麼在此之前,艦載機的問題就應該是解決了,因此我認為建造航空母艦,在艦載機方麵,是沒有技術難題的。”

尚晉峰道:“這樣吧,老王的建議,我認為是有意義的,如果技術條件允許,建造兩艘航空母艦也是完全應該的,但艦載機的問題不是我們在這裏討論能夠解決的,還需要詢問飛機研發組才行,我看今天的討論就到這裏,黃主任明天去一下飛機研發組,詢問一下這方麵的問題,再來討論。”

散會之後,黃哲回到自己的辦公室裏,先讓自己的秘書和飛機研發組進行預約,因為元老都很忙,這個時代又沒有手機,因此有事必須先預約。

交待了秘書之後,黃哲打開資料櫃,找了半天之後,從裏麵抽出幾本圖紙。這是幾種航空母艦的設計圖紙,是黃哲利用設計軍艦的空閑時間繪製的,雖然在舊時空裏,黃哲是一名重艦巨炮的愛好者,但對航空母艦這一在他們穿越之前,依然是海戰的終極武器也並不陌生,畢竟重艦巨炮的輝煌期其實並不長,前後不到50年就讓位給了航空母航,因此作為一名軍事愛好者,黃哲對航空母航也有相當的研究。

其實人類想在海上放飛飛機的想發很早,1909年,法國人克雷曼•阿德就提出了飛機與軍艦結合的夢想,在他當年出版的《軍事飛行》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在軍艦上起飛飛機的初步設想。隻是他的設想沒有引起法國重視,法軍方當時感興趣的是研製水上飛機。

但這個創意在英國和美國得到實施,1910年11月14日,美國試驗小組在伯明翰號輕巡洋艦的前甲板上,鋪設了一條長25.3米、寬7.3米的飛行跑道,飛行員尤金•伊利駕駛一架單人雙翼飛機在這條特製跑道上迎風起飛成功。1911年1月18日,尤金•伊利又駕機在賓夕法尼亞號重巡洋艦上成功降落,這兩次起飛與降落試驗,奠定了航空母艦作為一種新艦種的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