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之在舊時空裏,多次遊曆西泠印社,對這裏十分熟悉,但到了之後,王樂之卻是大失所望,因為舊時空的西泠印社是全盛時期留下來的地域建築,而現在的西泠印社卻是剛剛創建不久,地域建築還不到舊時空的一半,而且就是這一半的區域中,也還有不少建築根本沒建成,有幾間建築還搭著木架子,但卻沒有人施工,院牆有不少還是用木柵圍成。
原來西泠印社的四位創始人丁輔之、王福庵、葉為銘、吳隱雖然都是這個時代篆刻、書法、繪畫方麵的名家,生活也算富足,衣食無憂,但要創建西泠印社,卻還是力不能逮,盡管靠4個人在業內的名氣,招集了一些同仁,並籌備了一些資金,但也隻能讓西泠印社達到現在的規模。畢竟除了買山立社,起房建閣,還要收集曆代字畫、印章都是花錢的事情,不是這4個人能夠承擔的。
在舊時空裏,西泠印社建社10年時,推舉第一任社長,四位創始人無一當選,而是由中國近代藝術大師吳昌碩出任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長,不僅僅是因為吳昌碩是一代藝術宗師,名望遠大過四人,而且也是隻有吳昌碩才能更好的吸引支助。
果然在吳昌碩出任社長之後,西泠印社才迎來了一個大發展期,一方麵吸引了大量的篆刻、書法、繪畫方麵的名家入社,另一方麵也引來許多知名人士的支助、盛宣懷、張謇、康有為等都出資支助過西泠印社,才使西泠印社有充足的資金擴大規模,同時收集貯藏曆代字畫、印章,一直到建社30年時才算是基本達到舊時空的規模。
這時丁輔之、王福庵、葉為銘、吳隱也領著其他的社員,早就在西泠印社的門口恭迎王樂之的到來。
雙方見麵之後,互相客氣了一番,吳隱忙道:“是,是,我們也久仰王省長的大名,精通書法,有大家之風,今天王省長光臨敝社,使敝社蓬蓽生輝啊。”
其他人也趕忙附合道:“是啊!是啊!”
王樂之笑道:“各位先生,我雖然愛亂寫幾筆字,但也有自知自名,‘大家’二字,實在不敢幹,和各位先生相比,更是望塵莫及。其實我對各位聞名久矣,今天來到西泠印社,可不是省長,而是一個普通人,以字會友,因此大家也不必拘緊。”
這時周馥笑道:“各位就都不必客氣了,還是先讓我們進去再說吧。”
吳隱這才回過神來,趕忙道:“實在是失禮之至,各位請進,請進。” 說著還擦了一把汗。
王樂之到也並不以為意,隻以為吳隱見官不多,太緊張了,跟著吳隱一起,走進了西泠印社。
首先自然是參觀社內的景觀建築,雖然現在社內的規模並不大,但占地麵積也有3000餘平方米,構思布局頗為精巧,社內園林小景雖不大,卻十分精雅,這時社內連同還沒有完工的建築,也隻有13、4座,卻是依山而建,錯落有致。依稀己有幾分全盛時期的風彩。
而每到一處景觀,王樂之都要點評幾句,當然這些點評,都是他在舊時空裏參觀西泠印社時所見,但這時卻都是恰到好處的點出景觀的精髓,隨後王樂之又向眾人建議西泠印社以後的擴建方式,還有應增加的景觀,讓丁輔之、王福庵、葉為銘、吳隱等人聽了也十分佩服,看來這人胸中到是有些邱壑, 原來眾人聽說王樂之喜歡書畫,以為不過是附庸風雅而己,但現在看他的談吐,到不是泛泛之輩。
參觀完了社內的景觀建築之後,接下來自然是再去看印社收藏的藏品,還有各位社員的作品,在舊時空裏,西泠印社收藏的文物12000餘件,其中字畫、印章多達6000餘件,國家一級文物107件,其中不乏有精品。不過這時西泠印社才是初創期,藏品並不多,精品更是寥寥無幾,但多少也有幾件。當然在舊時空裏,西泠印社的藏品精品王樂之早就參觀過,而且還買了好幾本書冊,因此很快就從藏品中指出了這幾件精品,並且一一評價這幾件精品的時代,作者、以及風格特點等等。
這一下更是讓丁輔之、王福庵、葉為銘、吳隱等人目瞪口呆,沒想到王樂之竟然有這樣的眼光見識,看來今天是遇到真行家了。而周馥也有些驚異王樂之在金石書畫方麵的材識,不過他對金石書畫之道隻是略知皮毛,到並沒有多少深研,因此冷目傍觀,發現這時己有不少人的神色十分緊張,甚致都在暗暗的抹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