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哼”了一聲,道:“領事先生,如果您是希望緩和局勢,那麼可就是找錯人了,最初的爭端,是由溥偉挑起來的,我隻是被迫反擊,因此要緩和局勢,首先還是讓溥偉那邊收斂一點。”
約翰遜搖了搖頭,道:“總督閣下,我認為現在追究是那一邊的責任,己經沒有意義,畢競衝突己經發生了,而且你們雙方都有傷亡損失,因此尋找解決之道才是正確的選擇。”
袁世凱道:“解決之道也很簡單,就是讓溥偉收斂一點,少挑恤一些,不就什麼事都沒了嗎。”
約翰遜道:“不不不,總督閣下,那隻能暫時緩和,並不能從徹底上解決南方的局勢危機,早晚還是要再發生的啊。”
袁世凱笑道:“哦!那麼領事先生有什麼好的建議呢!”
約翰遜道:“其實最好是總督閣下和溥偉陛下能夠合為一家,成了一家人,自然也就不會再有衝突,這才是從根本上解決目前局勢危機的最好方式。”
袁世凱冷笑了一聲,知道還是勸自己歸附溥偉的那一套,不過他這時還沉得住氣,不動聲色,看約翰遜還有什麼話說。
果然見袁世凱沒有說話,約翰遜又接著道:“總督閣下原本就是清國的臣下,素有名望,而溥偉陛下原本就有清國皇室的血統,又是清國的親王,由他來繼承皇位,延續清國的國脈,也是名正言順的事情,因此現在總督閣下更是應該歸附溥偉陛下,大家齊心協力,團結一致,對抗你們共同的敵人才對啊!”
等他說完之後,袁世凱才道:“領事先生,我認為您的說法很有問題啊!”
約翰遜怔了一怔,道:“有什麼問題!”
袁世凱道:“溥偉確實是親王,也有皇室的血脈,但他並非是先皇的嫡親子嗣,又沒有先皇冊封的詔書,如今竟敢自稱天命,妄尊帝位,那裏來的名正言順呢,實在是大逆不道之舉,本官一心效忠太清,豈能奉立這樣的人為君呢!因此領事先生的建議,本官決不能從命。”
約翰遜連連搖頭,道:“總督閣下,請恕我直言,您的態度才是不對的。現在清國的上一位皇帝,己成為華東政*府的俘虜,他又沒有子嗣,也不可能立下詔書,難道就沒有人能夠繼任皇位了嗎!難道就眼睜睜的看著清國後繼無人,從此滅亡了,這恐怕不是一位忠臣應該做的事情吧。”
袁世凱道:“那麼依領事先生的看法,隻要是有皇室的血脈,而且出身高貴,才有資格繼任皇位了嗎!”
約翰遜道:“那是當然。”
袁世凱嗬嗬笑道:“這麼說來,也不是溥偉一個人有資格繼承皇位啊!比如福建的溥儁,他也有皇室的血脈,他的父親載漪也是親王,而且溥儁還曾被先皇冊封為大阿哥,也就是相當於太子,因此從資格上說,本官到是認為溥儁比溥偉更有資格繼承皇位啊。”
約翰遜聽了,頓時張口結舌,過了好半天才道:“難到總督閣下打算奉立溥儁為清國的皇帝嗎!”
袁世凱搖了搖頭,道:“那到不是。現在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很多,本官決不能輕易決擇。”
約翰遜也鬆了一口氣,又道:“那麼總督閣下認為,應該怎樣選擇新皇帝呢!”
袁世凱道:“我中華自古以來,都是主張立賢,唯有賢德之人才有資格為君,因此本官的意思是,必須選擇一個賢明、仁德之人,才能做為新君。”
約翰遜道:“溥偉陛下素由賢名啊,至少他的名聲要比溥儁好得多啊!”
袁世凱“哼”了一聲,道:“名聲的好壞是一回事,但俱體的作為又是另一回事了,溥偉稱帝之後,先以詐術奪取湖南之地,對本官又是無故挑恤,咄咄逼人,這才占了幾個省,還沒有真正當上皇帝呢,就如此狂妄,那有賢君的樣子,本官又豈能奉立這樣的人為君呢!至於溥儁,本官也要再好好考查一番,看看他是否真有賢君之量,才能決定。”
約翰遜沉思了一下,道:“如果溥儁也不符合總督閣下心目中的賢君標準呢!”
袁世凱把兩手一攤,道:“那就沒有別的辦法了,隻能說是大清的氣數已盡,難以為續,非人力所能挽回。而袁某一向忠於*大清,雖然無力回天,但也決不會做膩臣,那時自當是退歸林下,從此不問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