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正在討論的時候,上海發來電報,原來是袁世凱又向華東政*府提出購買武器的要求,這己是袁世凱第二一次向華東政*府購買武器了,而且這次提出的購買數量,比前兩次都多,因此上海方麵也立刻將袁世凱的請求發到青島。
這段時間,袁世凱也承受著不小的壓力,因為在四川稱帝的溥偉一直都在擴充軍隊,而四川充足的人力資源,也讓溥偉有充足的兵源,現在溥偉的軍隊己有15萬左右,共編製了10個鎮8個協,而雲貴總督錫良也宣布加入溥偉朝廷,更是令溥偉的聲勢大增。
而溥偉也將矛頭對準了袁世凱,因為溥偉位於長江上遊,袁世凱的勢力則位於長江中遊,正好擋住了溥偉的擴張之路。而且華東政*府收取甘肅、青海兩省,七世章嘉活佛也宣告歸附華東政*府,也給溥偉帶來了巨大的緊迫感。
原來溥偉以為,憑岑春煊、青海、新疆、蒙古等各勢力,應該可以抵抗華東政*府一年以上時間,那知岑春煊歸降華東政*府,青海更是不戰而降,新疆退守回耒,勢單力孤的蒙古勢力被華東政*府徹底殲滅,前後連三個月都沒有,雖然還剩疆一地,但也肯定不能阻擋華東政*府的大軍。
而華東政*府一但占領了西北,下一步自然就是由陝西南下,攻入四川,那麼溥偉就將直接麵對華東政*府的兵鋒了,因此必須要抓緊時間,統一南方,這樣才能倚靠整個南方,與華東政*府抗爭。
其實現在南方的勢力也不多了,除了袁世凱之外,隻有兩廣總督張人駿、廣西巡撫張鳴岐、貴州巡撫龐鴻書,以及在福建稱帝的溥儁,其中自然是以袁世凱的勢力最大,而且他的地盤又正好位於南方的中心,因此隻要收服了袁世凱,其他的勢力也就都不足為慮了。於是溥偉也在積極備戰,調兵遣將,準備進攻袁世凱。
雙方在邊境地區也連續發生衝突,而且衝突的規模也越來越大,現在己發展到近百人間的交火,互相傷亡均超過了20人,這己經夠得上戰爭的標準了。
當然在這段時間裏,袁世凱也同樣沒有閑著,一方麵也在整軍備戰,另一方麵也在努力的治理地方。因為袁世凱明白,打仗拚的是整體實力,因此如果內政不搞好,軍事力量再強也沒有用,由其是現代戰爭,還要比拚工業實力,武器彈藥的製造都不是容易事情。於是袁世凱努力和華政*府保持良好關係,不僅是解除了自己的後患,而且還能搭上華東政*府的經濟高速發展的車,提高自己轄區的經濟實力。
袁世凱的管轄區本來就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而且袁世凱也是有能力,能辦事的人,因此近年以來袁世凱管轄區的經濟也發展的十分迅速,財政收入也大幅提高,同時袁世凱又對金陵製造局進行升級改造,並擴大規模,確保自己的武器彈藥能夠自產。
而在軍隊方麵,袁世凱走的則是精兵路線,畢竟袁世凱管轄區的人口數量隻有3000萬左右,遠不及溥偉,不可能組建一支龐大的軍隊,現在袁世凱的軍隊數量隻有7萬餘人,編製成三個鎮、6個協。
不過金陵製造局的規模雖然有所擴大,但產能還是跟不上袁世凱的軍隊擴大,因此袁世凱才兩次向華東政*府購買武器彈藥。其實現在袁世凱到不缺武器,但溥偉咄咄逼人,大戰在即,考慮到戰爭的消耗,於是袁世凱才再次向華東政*府購買武器彈藥,作為儲備。
當然如果隻是溥偉,袁世凱到也並不怎麼害怕,畢溥偉這幫人有幾斤幾兩,袁世凱還是清楚的,雖然溥偉這幫人在滿族權貴中,算得上精英,但那也是在一筐爛萍果中,選出幾個不太爛的而己,和自已這樣的老江湖相比,還差得很遠。像鐵良、良弼這樣在滿族權貴中的軍事人材,也不過就是上過幾年軍校,在軍隊裏混過幾年,學了一些皮毛而己,基本沒見過什麼大陣仗,隻是紙上談兵。
袁世凱自認為自己的軍事能力,雖然比不上華東政*府的那些人,但比起溥偉這幫人還是要強得多的,這從雙方的衝突中,也能看出雙方軍隊的素質差別,在人數相等,那怕袁軍略少的時候,吃虧的也多是溥偉的軍隊,因此盡管溥偉的地盤大、人口多、軍隊多,但袁世凱其實並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