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徹二郎表示了支持以後,鮑威爾也麵帶微笑,向他點了點頭,並投射出一個意味深長的眼色,而田徹二郎也回報以一個盡在不言中的神情。
原來這個這劃並不是鮑威爾想出來,而是日本方麵轉告給鮑威爾,並請鮑威爾以自己的名議向各國提出,並負責組織領導這次行動,理由是日本的國力,以及國際聲望、威信力都不足以組織這次行動,隻有英國才是最合適的主導者。
聽了這個計劃之後,鮑威爾也認為有很大的可行性,成功的機率也不低,而且現在鮑威爾正在想辦法要立點功勞,因為國內己經有風聲,要統一在中國的行動,也就是在中國的外交人員中,選一個負責人。
以前英國並沒有在中國設立負責人,盡管駐清廷公使的級別最高,但他也隻能管英國在中國北方的事務,而英國在中國的其他地方,由其他地方的外交人員來負責,駐清廷公使也管不了,如在庚子國變期間,清廷的東南督撫大員組成東南互保,就有當時英國駐上海領事的參與支持,雖然英國駐清廷公使是反對這個計劃的,但他也無力阻止英國駐上海領事的行動。
但現在華東政*府的強勢崛起,令英國在中國的利益大損,而且華東政*府不是清廷可比,無論是強力施壓還是扶植代理人的手段,對華東政*府都不好使,因此必須要謹慎的應對與華東政*府的關係,自然也就有必要在中國設立負責人,全麵負責英國對華東政*府的外交事務,以及統一的行動。
清廷滅亡之後,英國招回到駐清廷公使,現在英國在中國級別最高的外交官員是領事,一共有三人,分別是青島、上海以及剛剛設立的南京領事,而在中國的負責人,基本就是在這三個人中選擇。
這三個人的職務都各有所長,青島、上海都是華東政*府管轄的地方,一個是華東政*府的政治中心,一個是華東政*府的經濟中心,而中國負責人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處理好與中國的關係,管控好雙方的矛盾,確保矛盾不被激化,因此這兩個地方的領事擔任中國負責人的理由似乎要比南京領事充份得多。
但青島、上海的劣勢也十分明顯,就是華東政*府管控能力很強,因此在華東政*府的治下,活動會受到相當大的限製,遠不如南京領事的行動自如。畢競現在中國並不是全是華東政*府的下。也可以現在三個人都是處在同一起跑線上,而在這個時候,如果誰能夠立個功勞,無疑會給自己加上一個重重的砝碼。
鮑威爾是剛剛到南京上任的,但他頗有政治野心,想爭一爭這個中國負責人的位置,如果爭到了這個職務,對他未來的政途是大有益處的。而就在這個時候,日本向他提出了這個計劃,對鮑威爾來正是雪中送碳,於是鮑威爾立刻將這個計劃進行了一些修改,然後以自己的名議發回國內。
英國內閣收到這個計劃之後,也立刻展開了研究評估,最終認為這個計劃的可實施性很大,而且現在英國國也確實希望能夠打擊一下華東政*府,顯示英國的實力,因為華東政*府與德國的關係發展迅速,給英國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由其是華東政*府與德國進行殖民領土互換,華東政*府的勢力進入非洲,而德國在南海獲得立足點和大量港口,英國自然明白這一行為對自己的威脅巨大,但又拿華東政*府和德國沒有什麼辦法,現在好不容易有一個可以打擊一下華東政*府的機會,自然不會輕易放棄。
而且這個計劃確實有很大的成功機率,也是英國認為與華東政*府最理想的鬥爭模式,即不發生直接戰爭,而是以政治、經濟、文化等,甚致是代理人戰爭模式。盡管英國打輸了遠東戰爭,但在英國人的心理仍然將中國人視為野蠻人,因此看到這個計劃之後,英國人普遍都有一種,別看打仗打不過你們,但玩經濟你們還差得遠。
於是很快鮑威爾就得到了國內的回複,同意他的計劃,並委任由他負責主持,而鮑威爾也十分高興,這才有了這次邀請各國領事的聚會。
其實日本向英國推薦這個計劃,一方麵也確實是想給華東政*府製造一些麻煩,如果能給華東政*府弄出一些事情出來,當然是再好也不過了,畢竟可以讓自己出一口惡氣,甚致還有可能跟在英國後麵弄幾口湯喝;就算沒鬧出什麼動靜也沒什麼關係,反正對日本也沒有什麼損失,而且是由英國出頭組織領導,華東政*府的報複也不會落到日本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