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中國古代的另一種流通貨幣——銅錢,雖然不是以重量來計價,但也同樣存在著成色繁多,價值不等的問題,而且銅錢和白銀的兌換,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彙率,在理論上1000文銅錢價值1倆白銀,但在實際使用中,銅錢和白銀的彙率一直是在600-1500:1之間浮動。
當然這也不是清廷特有的問題,整個中國古代,情況基本都差不多,隻是在明清之前,中國的商品經濟並不發達,而且經濟基本是在內部循環,因此貨幣問題尚不嚴重。而明朝中後,中國的商品經濟高速發展,西班牙、葡萄牙商人大量湧入,對外經濟的比重也在不斷擴大,貨幣問題開始影響中國的經濟,在明末出現的經濟危機,最主要原因固然是明朝的政治製度問題,但貨幣因素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清廷建立之後,一度閉關鎖關,又回複經濟內循環的模式,因此貨幣問題一度又消失,但在鴉*片戰爭之後,清廷的國門再度被打開,被迫卷入國際化競爭,於是貨幣問題又再度嚴重起來,清廷也因此吃了不少暗虧。如甲午戰爭之後,按照【馬關條約】清廷需賠償日本2.315億兩白銀,但日本以清廷的庫平銀成色不足為由,要求庫平實足,並單方麵規定白色的成色為988.89(即1000兩庫平銀含有988.89兩純銀)。僅此一項,清廷多支付日本1325萬兩;而當時國際市場上金價上漲、銀價跌落,日本又要求清廷以英鎊折算白銀支付賠款,這樣清廷用庫平銀兌換英鎊就形成“鎊虧”,日本又從中國輕易地多得了約1500萬兩。結果清廷實際賠款約合2.597億兩白銀,超支達12.2%。
在華東政*府剛成立時,也曾計劃發行紙幣取代白銀,但由於時代的原因,白銀做為主要貨幣己深入人心,因此華東政*府最終放棄了以紙幣取代白銀做為主要貨幣,改為發行銀幣為主,發行小麵額紙幣為輔的策略,並規定了銀幣、紙幣的麵值,同時又徹底取消了銅錢。
由於有華東政*府的信用為支持,而且華東政*府的經濟一直都在發展,同時又以行政手段強力推行,同時又嚴厲的打擊私人鑄幣,因此這一次的貨幣改製相當成功,現在華東政*府的統治區內,無論是銀幣還是紙幣,都得到了社會的認可,白銀和銅錢也彼徹底淘汰。因此華東政*府的經濟迅猛發展,完善的貨幣製度也是功不可沒的。
但到了現在,這一套貨幣製度的弊端也開始逐漸顯露出來,首先是使用不便,雖然相比於白銀,銀幣的重量己大幅降低了,但在大額交易時,銀幣的重量依舊不輕,無論是攜帶,計點都是十分麻煩;其次是銀幣鑄造的成本太高,為了給私人鑄幣增加難度,華東政*府的銀幣鑄造十分精細美觀,但這又進一步增加了鑄幣的成本,盡管和政*府的總收入相比,這筆費用到是不算多,但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而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華東政*府的白銀儲備有限。華府政*府的統治區內沒有什麼大銀礦,雖然在遠東戰爭之後,華府政*府獲得了巨額的賠款,但得到的白銀卻並不多,因此現在華府政*府的白銀儲備基本是通過商業行為,從清廷統治的地區賺取。
但中國本身的銀礦就比較少,現在使用的白銀基本都是在鴉*片戰爭以前,靠外貿賺取的,但經過了列強60餘年的明搶暗奪,中國的白銀己大量流失。而且華東政*府規範了貨幣製度以後,經濟高速發展,因此華東政*府發行的貨幣價值十分穩定,相比於白銀又易於攜帶和計算,結果形成一個幅射效應,不少清廷的統治地區,由其是在長江中下遊流域,民間商人也都喜歡使用華東政*府發行的貨幣。另外中國人都有存錢的習慣,華東政*府發行的銀幣成色好,製作也十分精美,於是成為許多人儲存的首選。結果華東政*府發行的銀幣就這樣流失了不少,而且這種流失還在不斷擴大。
當然這種流失對華東政*府來說,是利大於弊的,使華東政*府的經濟、貨幣均占據主導地位,但卻消耗了華東政*府大量的白銀儲備,和華東政*府剛成立時相比,銀幣的發行數量己擴大了3倍,而隨著華東政*府的經濟進一步發展擴大,華東政*府的白銀儲備顯然是不夠的,再指望在與清廷統治地區的商業行為中大量賺取白銀,顯然是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