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就在人民軍第11野戰軍下屬第15旅進攻天津新城的時候,第11野戰軍的21師、35師離開天津,沿著津京鐵路,向西行進,而隨同這兩個師一起出動的,還有一列裝甲列車。
清廷在北京東麵設立了兩條防線,第一條設在廊坊,第二條設在通州。
廊坊大體位於從天津到北京的中間位置,距離天津約65公裏,而距離北京約50公裏,在庚子國變期間,1900年6月18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八國聯軍約2200餘人,從天津向北京進攻,在廊坊遭義和團與清軍董福祥部阻擊,雙方激戰兩個多小時,聯軍死7人,傷57人,最終從廊坊撤回天津。而在回途中又遭到義和團與清軍的襲擊,到26日逃回天津時,共計有62人陣亡,232人負傷。雖然這一仗的勝果並不算太大,但也是在庚子國變期間,清廷少有的一次勝仗,因此史稱廊坊大捷。不過在是役之後,也讓各國意識八國聯軍的兵力不足,於是紛紛向中國增兵,至8月八國聯軍再次向北京進軍時,兵力己增加到餘人,而這時清廷己無力再阻擋。
清廷在廊坊布置第一道防線,當然是希望借廊坊大捷的彩頭,負責守衛廊坊的清軍主將是鐵良,他同時也負責清廷的整個東麵防禦。
在袁世凱南下時,帶走了北洋新軍第2鎮和第4鎮,並從第5、6鎮中各抽出一個協的兵力,留下了1、3、5、6四個鎮,而清廷早就想染指北洋新軍,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立刻命良弼任第三鎮統領,鐵良任5、6兩統領,並且從其他各營抽調兵力,將這4個鎮的兵力全都補齊。
這次戰爭,由1、3兩鎮駐守北京南麵,5、6兩鎮駐守北京北麵。鐵良將第5鎮布置在廊坊,第6鎮布置在通州,加上調來的其他軍隊,現在鐵良手下的兵力共計有餘人。
清廷的廊坊防線在袁世凱南下之後就開始修建,到這時己有3個多月,並且還聘請了法國軍事顧問幫忙設計,並由鐵良親自監工,己修建了大量的堡壘,溝壕,和天津新城的防線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法國顧問還建設將廊坊段的鐵路線拆毀,從而切斷人民軍乘火車向北京進軍的可能性,但這個建議遭到了軍機處的一致反對,一方麵是當時清廷還在和華東政*府協商談判的事宜,如果拆毀鐵路線,隻怕是會提前激怒華東政*府;而在另一方麵,清廷的遭運全靠這條鐵路從天津運到北京,因此拆毀鐵路線豈不是讓北京自絕後路嗎?
不過鐵良也並不太將拆毀鐵路放在心上,因為他對修築的廊坊防線十分有信心,認為至少能夠堅守1個月的時間,如果彈藥供應充足,而且後續還有足夠的兵力補充,就是堅守2、3個月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拆不拆鐵路,影響並不算很大。
隻不過清軍沒有想到,人民軍竟然出動了裝甲列車。
在遠東戰爭期間,人民軍共計出動了3列裝甲列車,均裝備了大口徑的列車炮,但在戰爭結束之後,這3列裝甲列車全部都留在東北,並編入東北軍區。畢竟這時東北和山東並沒有直接的領土接壤,裝甲列車隻能靠海運進行大範圍的轉移,太過於興師動眾,勞民傷財了,而且東北軍區還有壓製俄國的任務,十分需妄裝甲列車做為陸地上的戰略武器的壓製威力,因此軍委決定這三列裝甲列車就不運回來,關內重新建造新的裝甲列車。
這時人民軍又製造出了2列裝甲列車,均編入中部軍區,一列駐守在天津,一列留在青島,不過這次新製造的裝甲列車都沒有配備大口徑的列車炮,裝備的武器是16門155毫米炮,8門125毫米炮,8門105毫米炮。
雖然主炮的口徑隻有155毫米,但在陸軍裏,這個口徑己算是大口徑重炮了,而且裝甲列車配備的155毫米炮,和野戰軍炮兵團配備的155毫米炮不同,野戰軍炮兵團配備的155毫米炮徑倍距在22-28倍之間,射程在12-15公裏左右,炮彈重約100公斤,裝藥量15公斤左右;而裝甲列車配備的155毫米炮是艦炮型,徑倍距45倍,最大射程超過20公裏,炮彈重120公斤,裝藥量20公斤以上;因此無論是射程,威力,裝甲列車配備的155毫米炮都要超過野戰軍炮兵團配備的155毫米炮。
也正因為如此,沿鐵路線進攻的第11野戰軍的21師、35師並未攜帶炮兵部隊,連彈藥、補濟也帶得不多,都由裝甲列車運載,兩個師都可以輕裝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