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計劃的優點仍然是在城外作戰,作戰空間、回旋餘地大,而且頤和園的駐軍遠比北京要少,以特種部隊的戰鬥力,還是有相當大的把握;但缺點也十分明顯,首先是頤和園也是極具價值的皇家園林,一但受戰火損傷,也是極大損失,而且頤和園的範圍太大,隻靠800多人的特種部隊,基本不可能完全圍困,隻能守住幾個關建節點,但這樣一來,就給清軍留下了不的空間,有一定的機率是能夠突圍成功的。
在這三個作戰計劃之中,參謀部和特種部隊的指揮部進行了反複研究和比較,還組織了幾次推演,最終確定優先選擇第二計劃,第三計劃做為備選,而放棄第一計劃,同時又和安全部協商,對第二計劃進行了一定的修訂,即可以在從北京到頤和園之前準備幾個臨時據點,讓部隊先進駐臨時據點,這樣也可以增加攔截的成功率。
當然除了阻止慈禧、光緒出逃之外,在正麵戰場上,華東政*府也完全做好了戰鬥的準備。這次作戰,將投入個野戰軍,共計約1萬兵力,分別從東、南、西三個方向,對北京城區進行合圍。
東麵由中部軍區第11野戰軍負責,從津出擊,沿津京鐵路前進,直搗北京;南麵由西南軍區第1野戰軍負責,由河北順德府出擊,沿正定府、保定府、涿州一線,一路北進,在北京與11野戰軍彙合,對北京形成合擊之勢;西麵由西北軍區第5野戰軍負責,由潞安府出擊,沿太行山一東麓進擊,攻占宣化府,切斷北京與山西之間的聯係,阻止從北京向山西逃撤。
東北軍區按兵不動,負責監視俄軍的動向,因為這時間俄國顯得十分活躍,因此有必要防著俄國一手。
另外在南方,華東政*府也有軍事行動,這條戰線將由海軍陸戰隊和東南軍區第9野戰軍負責,沿長江逆遊而上,進攻武昌府,並進而占領湖北省的長江以南地區。海軍陸戰隊負責進攻武昌府的登陸作戰,第9野戰軍負責隨後攻占湖北省的長江以南地區的任務。
現在華東政*府和清廷的東南地方勢力是以長江為界,華東政*府占據長江以北及太倉州和鬆江府兩地,清廷的東南地方勢力占據長江以南的地區。而且這一次作戰的目標是攻占北京,滅亡清廷,統一北方,南方地區並不在這一次的作戰計劃之中。
但南方遲早也是要占領的,華東政*府不可能接受以長江為界的南北分治,因此軍委認為,這一次作戰,在南方也應搞點動靜出來,至少在長江以南的地區占據幾個要點,一是打破清廷的東南地方大員們南北分治的幻想;二是為將來華東政*府向南方進軍時,在江南地區有幾個可靠的支點,不必再進行渡江作戰。
軍委選擇的目標是武昌和南京,這是長江沿線上兩個最重要的城市,一但華東政*府控製了這兩個城市,再加上己在華東政*府手裏的太倉州、鬆江府,三點聯成一線,華東政*府將可以徹底控製長江的中下遊江段。
軍委將這個作戰計劃提交給行政院,而經過慎重的考慮之後,行政院基本認同這個計劃,但認為南京是袁世凱的地盤,現在華東政*府和袁世凱的關係還不錯,暫時也沒有必要破壞,因此將南京從這次的作戰的目標中刪除,隻留下武昌府,同時決定將作戰範圍擴大到湖北省的長江以南地區。
因為這次作戰的主要目地是在長江以南的地區占據幾個要點,為將來華東政*府向南方進軍作準備,占領了湖北省的長江以南地區,也基本達到這個目標,占不占領南京,作用並不是太大,而且湖北省位於長江中段,東鄰安徽,西連四川,西北與陝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與河南毗鄰。自古以來就是東西南北的折衝要路,戰略重地,因此占領了湖北省全境,可以作為華東政*府將來向南方進軍的總基地。
另外在張之洞任總督的時候,曾興建了一大批近代工礦企業及學校,雖然在華東政*府看來,水平十分落後,但在整個中國來,己算是很先進,至少也能算有一定的近代工業、教育基礎,還是有很大的價值。
現任的湖廣總督是趙爾巽,湖北巡撫是端方,華東政*府和他們可沒什麼交情,因此攻占湖北省也完全沒有什麼顧忌的,可以放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