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不同的是,英法美三國都希望清廷遷都到廣州去,以兩廣之地為基礎,和華東政*府周旋,因為現在兩廣東屬於英法的勢力範圍,美國在這一地區內,也有重大的利益,又有港口相通,因此清廷以兩廣之地為基礎,英法美等國才好給清廷提供必要的支持。
而日本則是勸清廷遷都到福州,以福建為根基,這樣日本可以立足台灣,全力支持清廷,而且日本還給清廷舉了一個例子,這是仿校當年鄭成功之舊事,同時日本還向清廷承諾,一但到了大事不才挽回的緊要關頭,清廷才以渡海到台灣躲避華東政*府的追擊。
隻有俄國是建議清廷遷都到西安,因為這樣俄國可以經由新疆,給清廷支援,同時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清廷還可以退入新疆繼續和華東政*府抗衡,畢竟新疆的地區廣闊,有足夠的回旋空間,另外實在不行,也可以由新疆退入俄國境內躲避。
總之就是沒有那個國家看好清廷守的住北京。當然這也和慈禧的計劃是一致的,她也同樣不認為清廷能守得住北京,但逃到那裏去,在那裏設立新都,慈禧一時也沒有想好。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就是第一站肯定是西安,一來是這條路在庚子國變時就走過,可以是駕輕就熟,二來現在也不可能直接南下,必須經由西安,繞一個大圈才行。至於到了西安再怎麼辦?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當然各國雖然都對清廷表現出十分的友好和善意,但實際都希望能將清廷遷移到自己的勢力範圍內,這樣才能方便將清廷置於自己的控製下,更好的獲取利益,就算華東政*府打過來了,有這麼個籌碼在自己手裏,也好和華東政*府討價還價。其實慈禧也未必看不透這一層,隻是清廷現在也沒有選擇的餘地,打又打不過華東政*府,又不可能接受華東政*府的談判條件,在這個時候隻能依靠各國的力量,能逃過一時是一時吧。
確定了大的策略,接下來就是逃離北京的時間,按照各國的想法,逃離北京是宜早不宜遲,最好是現在就走,先逃到太原再,這樣至少可以遠離北京,也為清廷留下了足夠的餘地。
但慈禧、光緒考慮畢竟要更深一層,現在隻是談判的暫停期,雙方的談判還沒有結束,如果清廷在這個時候撤出北京,朝廷的顏麵何在,畢竟逃出北京之後,朝廷還是要繼續存在下去,另外慈禧也還有一個擔心,就是一但朝廷撤離北京,留在北京的大臣從宗室中找個孑弟出來,立為新君,然後再與華東政*府談判,那可就尬尷了,因此清廷隻能等到戰事發生,甚致是華東政*府的軍隊逼近北京之後再撤離也不遲。
當然,慈禧這樣決定也不是頭腦發熱、以身試險,而是因為她有庚子國變的出逃經驗,當時八國聯軍己經攻破了北京的城牆,慈禧、光緒才急匆匆的從皇宮中出逃,而且當時什麼準備都沒有,出逃十分勿忙,一行人隻是換了一身普通百姓的衣服,帶著十幾名太監、宮女,幾各護衛,以及一些銀兩就逃出了皇宮,結果在一路上雖然受了不少的磨難,但這些磨難主要還是由於前期的準備不足造成,而八國聯軍卻並沒有給他們一行造成什麼威脅。
而且從常理來,就算是慈禧、光緒前腳從北京出逃之後,華東政*府的軍隊隨後就占領了北京,但北京城這麼大,人口這麼多,要收拾好占據北京之後的一大攤子善後事宜,至少也要、的時間,而那時慈禧、光緒也早就逃遠了。
另外這次的出逃,慈禧也是準備得相當充份,不僅是在宮裏就備下了足夠的馬車,在頤和園也安排下了一支接應的軍隊和足夠的馬匹,並且在山西、陝西等沿途地區也都布置好了充足的接應房屋、物資安排,可以這次出逃決對不會像庚子國變時那麼倉促,而且行進的速度也會快很多,因此慈禧也有充份的自信,在華東政*府的軍隊兵臨城下時再出逃也不為遲晚,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在此之前就從北京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