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五章 清廷談判(四)(2 / 2)

美國、德國現在都和華東政*府的關係良好,因此不可能反對華東政*府,但也不願過於得罪清廷,而且這次華東政*府也沒有請求他們的外交協助,於是兩國也就不約而同的采取中立態度,兩邊都不得罪。奧匈帝國是唯德國馬首瞻,自然是跟隨德國;而意大利現在名議上還是和德國、奧匈帝國結盟,自然不能和兩國背道而馳,何況意大利在中國的利益並不多,影響力也有限,也就沒有為那一方站台的興趣。

而英法二國雖然和華東政*府實現了和解和關係正常化,但二國和華東政*府之間的恩怨卻不是那麼容易消除,何況華東政*府在遠東崛起,並且和德國的關係良好,就差是直接結盟了,這當然是對英法二國十分不利的,雖然現右英法二國不敢在遠東地區和華東政*府直接對抗,但如果找到機會,給華東政*府下個絆子,或者是惡心一下華東政*府,二國當然都是願意做的。

不過英法二國也不願在這個時候和華東政*府徹底惡交,直接對抗,因此雖然偏向清廷,但也留下了餘地,並未堅決為清廷站台,當然這種衝在前麵,和華東政*府直接對抗的事情自有他國去做,二國當然沒有必要強出頭。

日本現在是徹底和華東政*府撕破了臉,因此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朋友的原則,自然堅決而站到了華東政*府的對立麵。隻有俄國明確的站在清廷一邊,和華東政*府正麵對抗,有些出人意料,畢競俄國在這個時候,完全沒有必要和華東政*府直接衝突的。

當然,俄國這樣做也是有自己的原因。原來在歐洲發生的波斯尼亞危機己接近尾聲,德國、奧匈帝國的戰爭威脅,還有奧斯曼帝國的堅決反對態度,都讓俄國再難以堅持自己要求獲得黑海通航權,因為現在俄國還遠沒有從遠東戰爭的失利中恢複過來,根本無力再發動一場新的戰爭,何況是麵對德國、奧匈帝國這樣強大的對手,就是奧斯曼帝國也不容輕視。

雖然俄國己和英法二國結盟,一但開戰,英法二國都有義務按盟約要求參戰,但英法二國畢竟是距離俄國太遠,雖然三國在戰略上形成了對德國的夾擊之勢,但在戰術上俄國卻隻能靠自已孤軍奮戰,在戰爭的開始,甚致是中局階段,英法二國都很難給俄國實質性的支持幫助,俄國必須靠自己的力量,抵擋德國、奧匈帝國的軍隊進攻,直到英法二國在另一頭取得主動,但現在的俄國顯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於是俄國也隻能選擇妥協,打算放棄黑海通航權,隻是在等一個台階下,比如招開一次國際會議,在會議上明確波斯尼亞危機之後的各國勢力範圍劃分,俄國也就可以體麵的結束波斯尼亞危機。

但這樣一來,俄國就是白拆騰了好幾個月卻一無所獲,不僅是黑海通航權沒有撈著,而且在遠東地區又全麵退出了蒙古,可以說是損失重大,俄國自然不會甘心,現在歐洲這邊己成了定局,但在遠東方麵,到是還有一點挽回的餘地,因為俄國在蒙古地區經營了數十年,勢力遍布蒙古地區,要想一下全部退出,也是不可能的,現在雖然己經退出了大半的人員、駐點,但還有相當一部份人員沒有退出,於是俄國就開始耍賴,找出種種理由,不願將剩餘的人員撤出蒙古,而希望仍然在蒙古保留一部份勢力,將來或許還有用處。

不過華東政*府也不是好糊弄的,一麵對俄國發出警告,要求俄國必須按協議的要求,按時退出蒙古,不得找任何理由推遲或拒絕,否則華東政*府將會采取措施;一麵又出動軍隊,強令應該退出蒙古,但仍賴著不走的俄國人員立刻離開,不得推遲,態度也是相當的強硬。

而華東政*府動真格了,俄國卻不敢接招,畢竟現在俄國真的沒有再發動戰爭的能力,正好這時華東政*府和清廷進行和平談判,這又讓俄國看到了機會,於是俄國立刻十分高調的給清廷站台,擺出一付全力支持清廷,公然和華東政*府正麵對抗的樣子,其實是希望以此為籌碼,和華東政*府進行利益交換,以換取保留一部份在蒙古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