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五章 清廷求和(八)(2 / 2)

其實在此之前,哲布尊丹巴八世也不是不明白,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確實是牧民,如果能把這些牧民都鼓動起來做一件事情,其力量還是相當可觀的。畢競作為一個有頭腦的政治人物,“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道理還是懂的,隻不過以前在哲布尊丹巴八世和蒙古權貴的眼裏,牧民們都是即卑微又愚蠢的存在,隻要一點小小的挑動,就會讓他們互相殘殺,一點小恩小惠利益,就能讓他們趨之若鶩,根本就不可能形成統一的認知和行動,相反在貴族們需要他們的力量時,隻需要稍稍一點挑動,給他們一點點利益,就能夠將他們挑動起來,為自己所用,如反抗清廷的“墾荒”時,達木丁**、陶克陶胡等人就是這樣煽動的牧民。但現在華東**這麼一弄,不僅徹底的抓住了牧民的心,而且以後貴族們再想用一點小恩小惠小利益去鼓動牧民,也不可能了,畢競貴族們開不出華東**給出的價格,何況貴族們自身的財富也都難以保全了。

而哲布尊丹巴八世的心情也是十分複雜,一方麵這麼一來,華東**在蒙古的統治己經不可避免,因為沒有任何因素可以阻擋華東**了,蒙古數百年的傳統被徹底顛覆,所為舊製度下的受益者,哲布尊丹巴八世自然是生出無限的淒涼悲愴之感,但從另一方麵考慮,哲布尊丹巴八世現在實際己被綁上了華東**的戰車,沒有回頭路可走,因此華東**在蒙古的統治越穩,自己也就越安穩。雖然不可能再回到從前那手握大權,一呼百應的日子,但至少還能平安的過完下半輩子,在這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自己能夠獲得這樣一個結局,己經是很不錯的了。

不過哲布尊丹巴八世能夠看得開,庫倫周邊的旗盟部落的頭人權貴可不這樣想。在庫倫恢複秩序之後,周邊不管是向華東**表示過臣服還是沒有表示臣服的旗盟部落,都派人到庫倫來觀察打探華東**的行事作風,以便自己早做應對之策。畢竟庫倫周邊的旗盟部落和庫倫的關係緊密,不少下人、牧民都互相熟識,甚致是沾親帶故,派個人混進庫倫去打探消息並不難,其實庫倫**對此也都心知肚明,隻是故意當作不知,因為庫倫**所做的一切都是陽謀,並不怕被人知道,甚致還希望這些情況都傳到庫倫周邊的旗盟部落,好讓他們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自己作出選擇來。

得知在庫倫發生的事情之後,庫倫周邊的旗盟部落的頭人權貴無不震驚惶恐,雖然之前不少頭人權貴都有所耳聞,華東**打擊權貴,拉隴牧民,但誰都沒有當真,而現在看來,這竟是真的。無論是打算臣服還是打算觀望的旗盟部落,自然是都難以接受這樣的結果,但現在各旗盟部落又都沒有辦法抗拒庫倫**,打肯定是打不過的,而要逃又能逃到那裏去,因為出了這一塊地區,就是別的旗盟部落的領地,結局隻有是被別人吞並。

而更為可怕的是,庫倫發生的事情不知怎麼也傳到庫倫周邊的旗盟部落裏,普通的牧民知道以後也都無比向往,甚致是蠢蠢欲動,畢竟誰不想擁有自己的財產、牲口、草場,而甘心一輩子、甚致連自己的孑孫後代都去伺奉族裏的頭人老爺們。以前是根本看不到希望,隻能認命,但現在改變就在自己的身邊,甚致是眼前,牧民們的情緒自然都被調動起來。

當然這些消息都是庫倫**有意向周邊的各旗盟部落散布出去,熟人眾多是一把雙刃劍,周邊的旗盟部落可以派人到庫倫來打探消息,而庫倫自然也同樣可以派人到周邊的各旗盟部落中去,不僅是散布消息,而且還鼓動各旗盟部落的牧民,一方麵是倒逼頭人權貴,另一方麵也是為華東**將來到各旗盟部落去進行工作創造有利的環境。

於是在不少旗盟部落中都發生了明顯的變比,頭人權貴己經能夠感覺到,牧民們看向自己的目光己經不對了,沒有了往日的謙卑怯弱,反到是多了幾個狂熱,有的頭人隱隱聽說,自己部中的牧民們己經再計算,如果庫倫那邊的工作隊來,自己能分到了多少牲口,多大的草場;還有的旗盟部落,己有牧民計劃組織代表到庫倫去請願,讓庫倫早點派工作組來自己的部落。可以說如果這時那個部落想要遷走,隻怕自己就會先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