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七章 訪問英法(八)(1 / 2)

當然,台灣海峽之戰失利隻是戰術問題,英國**更看重的是遠征軍艦隊全軍覆沒的戰略失策在那裏。而經過一批戰略家的分柝之後,終於得出了兩個戰略失策的原因。

第一是英國不應該親自參戰,還是應該在後麵搖控指揮,保持威攝。因為遠東地區離英國的本土太遠,英國很難在遠東地區投入過大的力量幅射,因此在遠東戰爭之前,英國全力的扶植日本,就是在盡管避免自己親自參戰,保持一個背後威攝力的存在。即使是後來華東**參戰,擊敗了俄國、日本之後,英國也沒有改變初衷,並極力促成普茨茅斯談判,還是不想親自出手。

但就在這時,英國犯了一個重大的戰略錯誤,為了防止華東**在戰爭結束之後勢大難製,英國希望在普茨茅斯談判中壓製華東**得不到戰爭賠款,結果卻導製了普茨茅斯談判的失敗,戰爭繼續進行,同時英國也不得不從後台走出來,親自下場,完全背離簾初的不親自參戰,背後搖指,保持威攝的戰略,後果就是台灣海峽一戰失利,徹底失去了製衡華東**的能力,隻能眼睜睜看著華東**成為遠東地區最強的政治實體。

現在複盤起來一看,其實在普茨茅斯談判中,華東**像俄國、日本索要的戰爭賠款隻有5000萬英磅,即使支付了這一筆賠款,俄國、日本所受的損失,華東**所獲得的利益也要遠於後來,除去賠款少了一大半之外,俄國隻失去海參嶝區,但可以保住烏蘇裏江流域和阿穆爾河流域50餘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在遠東地區依然保持著相當的影響力;而日本的本土不會遭到華東**的攻擊,最多2、3年就可以恢複元氣,同時華東**也不可能得到加裏曼丹島,連上海租界都可以保全下來,優勢比現在自是大大降底了。

而英國隻要在戰爭結束之後促成俄國、日本聯合,再有英國、法國在背後支持,足以在遠東地區壓製住華東**,至少也能形成鼎足之勢,而俄國、日本為抗衡華東**,又必須依仗英國、法國,這樣的【四國同盟】才會因共同利益而牢牢結合在一起。

實際這個結論多少也有些事後諸葛亮之嫌,畢競在當初決定參戰時,英國可謂是信心十足,認為隻要遠征軍艦隊一到遠東,就算不能徹底擊敗華東**,畢竟遠征軍沒有強大的陸軍,無法上岸作戰,但也足以能夠扭轉遠東地區的局勢,因為強大的海軍完全可以全麵壓製住華東**的海軍力量,而失去了製海權之後,華東**也不得不屈服,放棄戰爭賠款的索求,這樣英國的目地也就達到了,而且這次參戰也將成為一次成功的典範。

當然在時英國的信心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遠征軍艦隊共計有25艘戰列艦,15艘裝甲巡洋艦,這個陣容在參戰之前,確實是怎麼看都不可能輸的。但匪夷所思也好,難以置信,結果卻是遠征軍艦隊,而且還是幾乎全軍覆沒的輸了個徹底,這就明英國對華東**的認知和了解不夠,對華東**的實力存在著嚴重的誤牛

這也就是英國所犯下的第二個戰略失策,可以這一個戰略失策比第一個更為嚴重,因為如果英國能夠準確的判斷華東**的實力,就不會輕易參戰了。因此在遠東戰爭結束之後,英國內閣就下令在國家安全部中成立專門針對中國的情報收集、分析機構,並將中國的情報列為最高等級,和德法美等諸國並粒

雖然在遠東戰爭失利之後,英國在中國的勢力大減,但畢竟是在中國經營了多年,依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因此在短短幾個月裏,就收集到大量關於華東**的資料,而經過情報人員的研究分析之後,英國**才發現自己對華東**的認知確實有很大的偏差。

原來英國隻是認為華東**是一個有較強的武裝力量,並掌握了一定的現代科學技術的政治團體,但在本質上和清廷沒有多大的區別,但從收集到的情報來看,華東**的作風務實,而**的官員都有很強的管理能力,而且每每行事都會製定詳細的計劃,謀定而後動,執行力也極強,因此基本都會取得成功,同時又極端重視維護國家利益。這次遠東戰爭,至少是提前4、5年就開始策劃準備,決不是臨時的決定。而這樣的行事的作風,再加上卩右強大的武力作後盾,是最讓人頭疼痛的那種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