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一章 軍事交流(三)(2 / 2)

而對於第二條,德國是最無感的,這不僅僅是因為德國從未打過長時間的戰爭,還由這個時候德國己經製定了一但發生戰爭,在同時對抗法俄兩國的局勢下,力求速戰速決的施利芬計劃,因綽國確實是從未想到過要打一場長時間的戰爭,當然也不會想過在戰爭一開始,就舉國進入戰時體製。

而對第三條塹壕防守,德國是最重視的,不過德國的著眼點到並不是敵方給自己布下塹壕防守,而是自己要用塹壕防守去對付敵人。

原來按照施利芬計劃:將德國全部作戰兵力分為對俄國的東線和對法國的西線。其中,西線部隊79個師,東線部隊則僅設 10個師夾雜一些地方部隊。東西線兵力分配比例大致為1:8。而西線又分為左右兩翼,右翼部隊為68個師,左翼部隊11個師,比例又是1:8,左翼部隊中一部分配在凡爾登中央地段,這裏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僅僅135英裏)也是法國對德防禦體係的重心所在。其餘則部署在長達240公裏的的法德邊境線上。西線中的右翼,是德國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國贏得戰爭勝利的關鍵。

一旦戰爭打響,那麼東線德軍部隊以其少數兵力與奧匈帝國軍隊遙相呼應,牽製俄軍,目的在於將俄國限製於東普魯士邊境。而西線的左翼的任務,便是誘敵並抵禦法軍主力的攻擊。於此同時,集結於西線的右翼以凡爾登地區為軸心向西南方向旋轉,取道歐洲的中立國比利時,由比法邊界進入法國,在穿越比利時平原、橫掃法國沿海後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包圍巴黎,繼而向東,從法軍背後包抄其主力。力求在6周之內,徹底擊敗法國,迫使法國投降,然後依靠德國完善的鐵路係統,強大的鐵路運力,轉向東線去應對俄國。

但無論是在東線還是在西線的左翼,僅僅隻靠10多個師的兵力,是否能夠抵得住俄軍、法軍的進攻,並堅持施利芬計劃所需要的6周時間,誰心裏都沒有底。當然施利芬計劃完成於1905年,當時德國陸軍的全部兵力隻有90個師左右,但無論此後德國陸軍的兵力發生怎樣的變化,按照施利芬計劃,在東西線,西線左右翼的兵力分配比例應基本保持不變。

不過戰場上的變化瞬息萬千,誰又能保證德軍肯定能在6周內攻占巴黎,迫使法國投降呢?萬一需要8周,甚致更長的時間呢!那時德軍的東線和西線左翼的少量軍隊是否還能堅持得住呢!因此新上任的總參謀長毛奇對施利芬計劃作出了修正,加大了東線、西線左翼的兵力分配比例,但這樣一來自然削弱了作為德軍主力的右翼兵力。

而塹壕防守的強大防禦能力,讓德國看到保障施利芬計劃成功的砝碼。在不增加了東線、西線左翼的兵力分配比例的情況下,也能夠確保東線、西線左翼的防守。

其實在遠東戰爭期間,德國派駐人民軍的軍事觀察團就注意到塹壕防守的防禦力,在回國之後,向德國總參謀部極力建議,認真研究塹壕防守戰術。

為綽國陸軍還專門進行了一次測試,由軍事觀察團的成員付責指揮,按照人民軍的塹壕模式,構建了一條近千米長的防線,由一個團的軍隊守衛,出動一個師的兵力進攻。

在正常情況下,攻守雙方的兵力對比為1:4的差距時,一般也就是2、3的時間,最多也不會超過5,結果足足守了9,陣地才被攻破,而進攻方的傷亡率競達到19%,在戰爭中這可以算是傷亡慘重了。而且根據軍事觀察團的成員所,陣地的布置還未能盡善盡美,畢竟他們隻是依葫蘆畫瓢,對塹壕防禦的許多細節都不甚了解,隻能加上自己的理解,但這些理解,也未必就是正確的。

但就是這樣,這個結果還是讓德國總參謀部十分震驚,如果在未來的戰爭中,將這種塹壕防禦應用東線和西線左翼的防守,無疑是可以大大增加施利芬計劃成功的機率。

由其是己經退休的施利芬伯爵在熟悉了這一結果之後,還特意寫信給總參謀部,著重指出:一但發生戰爭,千萬不可削弱我軍的右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