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六章 訪徳使團(三)(2 / 2)

不過辜鴻銘對華東**的態度並沒有什麼改變,依舊是不屑,並且不時還在報紙上發表文章,或調侃、或抓苦、或指責華東**的一些行為或者是一些特定人物。當然喜歡懟人,是辜鴻銘的一大特點,他到也不是專門針對華東**,對清廷、對其他國家,對清廷的官員、外國政要,以及其他學者、社會名流、都是照懟不誤,簡單來就是看誰不順眼,看什麼事情不順眼,都會開懟,並極盡嘲笑、挖苦之能。

華東**控製上海之後,報紙當然不敢發表反對華東**的文章,辜鴻銘懟華東**通常是在宴會、學術交流的場合,不過辜鴻章到也不是亂懟華東**,並且相當注意分寸,往往就是打打擦邊球,更多的還是調侃性質,而且除了懟華東**之外,辜鴻銘也依照是見人懟人,見事懟事,行就如故。因此上海**也並沒有太在意,對他依然是敬而遠之,但並沒有阻止辜鴻銘在上海著書、教學、發表演等等,隻要是不要過線就行了。

其實雖然在舊時空裏,辜鴻銘是以敢、敢罵、敢懟而著稱,但並非是真的憤世嫉俗,不通世故,其實相當注意分寸尺度,知道什麼人可以罵,可以在什麼時候罵,可以罵到什麼程度,並且保證自己的絕對安全,因此盡管在辜鴻銘生命的最後10餘年間,盡管政局迭蕩起伏,**更迭如家常便飯,不少學者都因站錯了隊、錯了話而吃過大虧,但辜鴻銘卻始終屹立不倒,無論是誰當政對他都敬若上賓,而且辜鴻銘還是照樣罵人、懟人。

秦錚其實一直都在關注嚴複、辜鴻銘等學者的行動,對他們的一些改變都了如指掌,隨著華東**的國力日益強大,由其是在取得了遠戰爭的勝利之後,這些學者們都明顯在向華東**這邊靠隴,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因為清廷的表現實在太爛,根本就是爛泥扶不上牆,僅僅隻是占著一個正統的大義明份,而當華東**表現出了足以徹底壓倒清廷的能力,改朝換代己不可避免時,自然有不少學者會改弦易轍,站到未來的勝利者一方。

而且這次代表華東**和德國進行文化交流活動,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主導的文化交流活動,代表的整個中華文明,無論是誰能夠參與其中,都是足以留名青史的至高榮譽,對於學者來,榮譽比經濟利益更為重要。因此秦錚才認為可以邀請嚴複、辜鴻銘做為華東**的代表。

經過行政院的討論之後,最終還是同意了秦錚的建議,當然首先還要看嚴複、辜鴻銘的態度,如果他們不願代表華東**去德國,那就沒有辦法了。而邀請嚴複、辜鴻銘的任務,自然就落到李鬆晨的身上。

其實這件事情大不大,也真不算,雖然辦不成也不會對李鬆晨的前途造成什麼影響,畢競如果嚴複、辜鴻銘真的不想去,總不能將兩人架去吧!但如果辦成了,無疑是對李鬆晨還是有加分的。

當然李鬆晨也知道,這種學術大師都不是好請的,因為一個個都自視甚高,自比孔明,雖然心裏千願萬意,但還要故作姿態,左推右托,最後仿佛千不甘萬不願的才出頭。因此李鬆晨經過認真思考之後,首先向辜鴻銘發出了相約見麵的請求,辜鴻銘果然在一番“我很忙、沒時間”的托辭之下,最終將會麵的時間推到三之後。而李鬆晨馬上又去約見嚴複,這次到是順利得多,會麵的時間定在第二。

這樣的邀請先後安排,當然是有意而為的,因為嚴複是軍人出身,本身性格比較豁達大變,涵養也好,另外他對華東**的認同感也更強一些,畢競在遠東戰爭中,華東**也算是為北洋水師報了甲午的一箭之仇,而嚴複也是北洋水師的創辦者之一,不能不有所觸動;而辜鴻銘身上的文人氣更重,雖然不能算是心胸狹窄,但他的性格畢竟偏於過激,因此如果先邀請嚴複,可能會讓辜鴻銘有所不快,認為華東**更看重嚴複,不定在一氣之下,就拒絕了邀請,而先邀請辜鴻銘,但卻是由於辜鴻銘自己故作姿態,定下在三之後會麵,那麼華東**先和嚴複見麵,辜鴻銘也就沒話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