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五章 訪徳使團(二)(2 / 2)

不過現在的情況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原來華東**在取得了遠東戰爭的勝利之後,在國內的人氣民意均己經壓倒了清廷,不僅是改朝換代不可避免,而且全國上下基本都己經認同這個現實結果,清廷的死忠粉畢竟是極少數,絕大多數人,不少當初並不看好,或者是對華東**有所誹議的人,都在考慮怎樣在新朝中占有一席之地,既使是華東**的土地政策,也可以忽視了,畢竟大勢所向,不可逆換。其中也包括有相當一部份學者,因此華東**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吸引一部份學者為我所用,加快華東**的文化建設,打造華東**的軟實力。

另一方麵,這個時代的學者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對中華文化是認同的,同時也都是希望中國能夠富強起來,這一點和華東**的目標是共同的,因此代表華東**和德國進行文化交流,應該是可以試一試,而且這畢竟是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層麵,就算是出了問題,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行政院經過了討論之後,最終還是認同了秦錚的意見,而秦錚又推薦了兩個人選,嚴複和辜鴻銘。

這兩人差不多就是這個時代中國最出色的學者,其他有的遠在海外,如康梁,有的則還沒有成長起來,隻有嚴複和辜鴻銘正當盛年,而是都有外國留學的經曆,均成績優異,可以是學貫中西、博古通今、中西文化造詣精深。

嚴複可以算是中國近代的啟蒙思想家,政治思想偏重於維新,主要的學術成就是將大量的西方優秀進步學術著作譯為中文,介紹給現在處於落後狀態下的中國學人,讓人們了解歐洲的學術思想,開拓視界,增長見施,可以稱之為“文化輸入”,並且首先提出了翻譯工作的信、達、雅原則,對中國的翻譯工作有重大影響,雖然在學界有人對此持異議,一直到元老們的個時代,這個原則依然被中國翻譯界奉為圭臬。

而辜鴻銘盡管也精通西學,但在學術上卻推崇儒家學,尊崇孔、孟,對歐洲文明多有批判,並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至力於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譯成西文,使西方人能更多地了解到中國古老的固有文化,並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可稱為“文化輸出”。辜鴻銘在歐洲學界聲望頗高,在舊時空裏,歐洲學界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鴻銘。

當然,秦錚推薦這兩個人,也是有認真的考慮。這兩人主要居住在上海,對華東**的態度,都有一個從不認同到認同的過程。不過相比之下,嚴複要比辜鴻銘更早認同華東**,因為嚴複是軍人出身,少年時在福州船政學堂學習駕駛,1877年赴英國學習海軍,畢業於倫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軍學院,回國之後還參與了北洋水師的建設,曾任北洋水師學堂所屬駕駛學堂“洋文正教習”“北洋水師學堂總辦”的職務,北洋水師的大部份將領都可以算是嚴複的學生。

正是由於嚴複是軍人出身,因此盡管他不認用華東**的政治理念,但對華東**在軍事上取得的成就卻相當讚賞,華東**占領上海之後,嚴複並沒有離開上海,一方麵留在上海近距離觀察華東**的治理能力;另一方麵也開始認真的研究華東**的治國理政、軍事、外交等方麵的理念,而經過了認真的研究之後,嚴複不得不承認,雖然華東**的製度也許並不算完美,但和清廷比起來,確時是勝強千萬倍了,既使是和英法德美等諸國相比,也並不遜色。

在這個時候,嚴複在心理上其實己經認同了華東**,隻是傳統的政治道德,以及對清廷還殘留的少許忠心,阻礙了嚴複徹底倒向華東**。

但遠東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消了嚴複最後的猶豫,畢競勝利才是最能鼓舞人心的,由其是對嚴複這樣軍人出身的學者,戰場上的勝利是最容易打動他的。而隻到這時,嚴複才徹底認識到,清廷己經無藥可救,隻有華東**,才能使中國真正完全富強起來,並不再受別國的欺辱,因此這時嚴複才在和別饒書信、友饒交談中表示了自己對華東**的認同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