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水災(三)(2 / 2)

宋昌輝道:“大人得是,下官之見,還是先派人在附近查訪,等發現了華東**船隊,看他們意何為之後再作商議,如今還是以救災為重,不可節外生枝啊。”

盧成祥點零頭,道:“言之有理。”

常清德道:“東翁,即然有新糧到了,明是否多用一些米熬粥,以安人心啊!”

盧成祥想了一想,道:“好,就依前幾日的標準,這600石糧也隻能暫解燃眉之急,因此也不可亂用。另外守城之事也不可大意,絕不可讓災民進城來。” 眾人見盧成祥這樣了,也就不在什麼,於是紛紛起身告辭離去。

第二,在合肥城外的官府開設的粥棚施粥的質量大增,雖然還達不到正常的可以粥中立筷的標準,但一碗粥裏總算是大半是米粒,因此這幾以來,由於施的粥太稀而頗有怨氣的災民們也稍稍平複了一點。而盧成祥的心裏也安定了不少。

不過就在兩以後,盧成祥的心情又遭了,因為他收到消息,人民軍的艦隊在合肥西北約30餘裏的三十崗一帶停船登陸,並在岸上建立營地。三十崗合肥西北的一塊地勢較高的地區,在那裏還有幾個村莊,不過由於地勢較為起伏,因此還是有大片的荒地。

隨後的連續幾,盧成祥都派冉三十崗去打探人民軍的營地情況,而得到消息是營地的範圍越來越大,建起的帳蓬也越來越多,還建造了圍牆、崗樓,以及碼頭等設施,並且開始真的收容災民。這下盧成祥也覺得有些意外,難不成華東**真的是來救災的?

而就第6的時候,第二支船隊到達三十崗,這支船隊的規模要比第一支船隊大得多,共計有12艘船,不僅送來了大量的人員,當然其中也包括不少的軍人,另外還有大批建築材料,以及糧食物資,看來是打算在三十崗紮根了,而且這時營地裏收容的災民人數已有約300餘人,並還在增加,因為每都有船隻派出去,在各個遭受水災的村莊鎮店去救人。

盧成祥可真的有些想不通了,難道華東**真的是到廬州來救災的?那麼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雖是救險賑災可以獲得一個好名氣,但盧成祥也知道,救災是極為花錢的事情,拿錢買名聲?難不成是華東**的錢真的多得花不出去?不過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聽華東**向英法日俄等國索取了大量的賠款,據是有十幾萬萬兩白銀,因此華東**還真不差錢,那麼花一些錢來,買個好名聲,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華東**已經公開宣布,要滅亡大清,建立新朝,那麼樹立自己的仁義愛民形像,收買人心,以顯示自己興兵舉義、改朝換代之舉是上合意,下順民情之事,這是每一個新朝都會去做的事情。

想到了這裏,盧成祥也不禁驚出了一身冷汗,而且越想越有理,因為盧成祥是通過科舉出身的官員,熟讀史書,這樣的事情,在中國曆史上是反複上演的,華東**也玩這一手,並不奇怪。

於是盧成祥找來自己的幕僚常清德,將自己的想法告訴給他。其實這幾以來,常清德也在思考這個問題,而想出來的結果和盧成祥也差不多,因為兩人所受的都是相同的教育,因此思路也大體相同,不過常清德比盧成祥想的更進了一步,那就是華東**救災,除了收買人心之外,恐怕也是盯著安徽之地。等大水一退,由於華東**有救災濟民的好名聲,隻用振臂一呼,隻怕是兵不血刃就可以盡得安徽之地了。

不過這個推想,常清德並沒有對盧成祥,畢競現在還不是時候,而是向盧成祥建議,不如以感謝人民軍的艦隊送糧之舉,派冉人民軍的營地去一趟,一個是可以到營地裏近距觀察,這要比派人遠遠的偷窺要詳細得多,另外也可以試探一下人民軍的口氣,看他們這次到底是打算做什麼,然後再做打算。

盧成祥一聽,也覺得這個建議不錯,先派人去探知個虛實也好,畢竟雙方還有這麼一段交情。不過這種事官麵上的人是不能出麵的,隻能派下麵的人去,盧成平做為當事人,自然是肯定要去的,不過盧成平雖然跟了自己多年,而且辦事也頗為幹練,但幹這種事情還是差些火候,因此還是常清德也辛苦一趟,畢競常清德還是老練一些。

而常清德也知道,自己提出這個建議,就肯定脫不開跑這一趟,其實他自己也想去一趟,看看華東**的氣像,因此也沒有推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