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羅嶽的介紹之後,眾人也是一陣聲的議論,因為按照羅嶽的法,那麼海軍陸戰隊根本沒有獨立成軍的資格,一支隻能在海岸邊30公裏範圍內獨立戰鬥的軍隊,當然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軍種。
這時總參謀長朱達道:“羅中將,你這個海岸邊30公裏的作戰範圍,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如果是在軍艦火炮的掩護範圍內,但目前的最大口徑艦炮,射擊也達不到30公裏的距離。”
羅嶽道:“我所的海岸邊30公裏的作戰範圍分為三層,第一層為海岸邊10公裏的範圍,這個範圍通常也是岸防火力的布置範圍,但在登陸作戰之前,艦炮基本會將岸防火力全部摧毀,或者是摧毀大半,至少是要將岸防火力摧毀80%,才可能發動登陸作戰,因此在進行登陸作戰時,對海軍陸戰隊的威脅隻是剩餘的殘餘火力點,而隻靠海軍陸戰隊隨身攜帶的迫擊炮就足夠了,就算是遇到了比較堅固的防禦據點,並不會很多,同時也可以為軍艦的火炮提供指引,海軍陸戰隊的任務是迅速的在灘頭立足,建立灘頭陣地;而第二層為海岸邊10-20公裏,在這個範圍,通常是岸防力量的第二道防線,但這個範圍基本在大中口徑火炮的射程內,因此海軍陸戰隊可以得到軍艦的火力支援,任務是擴大陣地,留出第二批軍隊、裝備登陸的空間,確保登陸作戰的連續作戰能力。”
頓了一頓,羅嶽接著道:“第三層就是海岸邊20-30公裏的範圍,這個範圍確實超過了軍艦的火力射程,但海軍陸隊必須要將戰線推進到這一步,因為隻有到了這一步,才能夠確保灘頭陣地的絕對安全,保障後續部隊、物資可以登陸,以及有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來建造臨時碼頭設施,另外到了這一步,海軍陸戰隊的75毫米野戰炮團也應該已經登岸成功了,因此即使是遇到擁有強大火力的敵軍,海軍陸戰隊也能夠抵擋一陣,如果實在是抵擋不住,也可以退回到第二層,利用軍艦的火力支援和敵軍對抗。這也就是我將目前海軍陸戰隊的作戰範圍定在海岸30公裏以內的原因,如果超出了這個範圍,就必須要有陸軍的火力支援,海軍陸戰隊才能夠作戰,否則就將極為被動。”
“當然,我所設定的這個作戰範圍,是建立在一個強大的對手、或者是敵方建立了嚴密的岸基防禦的基礎上,如果是遭遇到較為弱的敵人,或是並沒有建立嚴密的岸基防禦,海軍陸戰隊的作戰範圍當然是可以擴大、超越我所設定的作戰範圍,如這次我們進行的幾次登陸作戰,敵軍的兵力和岸基的防禦力都不強。而在以後我們的周邊環境,基本沒有什麼可稱為強大的對手,隻有日本免強還算不弱,另外登陸作戰的優勢就在於通常都有多個選擇點,完全可以避實就虛。但以料敵從寬的角度考慮,我將對手的設定都是按照最強的標準。這些就是我對海軍陸戰隊現狀的總結,至於海軍陸戰隊的定位,我還沒有考慮出一個明確的結果。”
尚晉峰道:“羅中將,按你的法,如果對手的實力比較弱,那麼海軍陸戰軍就可以擴大作戰範圍,但這個範圍可以擴大到多少呢?”
羅嶽道:“這個範圍很難估算,因為對手實力弱的程度不同,海軍陸戰隊的作戰範圍也是不同的,但在陸地上作戰,海軍陸戰隊是肯定比不上陸軍的,海軍陸戰隊的戰場還是應該靠近海邊,或者是在海島上作戰。”
陸軍的代表王橋友道:“羅中將,如果海軍陸戰隊的火力不足,是不是可以考慮組建大口徑火炮的部隊呢?這樣一來不就補齊了海軍陸戰隊的短板了呢?”
羅嶽道:“這個我確定是考慮過,而且海軍陸戰隊也確實有必要組建一到二個大口徑火炮團,但隻是作為守島作戰和第三層作戰的火力支援所用,對於海軍陸戰隊擴大作戰範圍的意義並不大,因為海軍陸戰隊不可能像陸軍那樣,裝備大量的大口徑火炮,這是由於海軍陸戰隊的優勢在於快速反應、出動迅速、靈活布置,而大口徑火炮會對後勤造成巨大的壓力,比如大口徑火炮需要大量的騍馬拉行,炮彈供應量大,這些因素都會拖累海軍陸戰隊的反應速度,那麼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就沒有什麼區別了。”
肖建軍道:“那麼在你看來,海軍陸戰隊要加強火力、擴大作戰範圍,有什麼辦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