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龍連連點頭,道:“這個改進不錯,幹將級其他的性能都不錯,確實就是航程少了一點。” 王海龍指揮過兩艘幹將級戰列艦參加納土納群島海戰,長途奔襲達5000餘公裏,由於當時艦隊是以15節的航速行馭,結果兩艘幹將級戰列艦在途中進行了兩次補煤,雖然當時海軍陣中有嶽陽艦押陣,可以用艦上的雷達掃描周邊情況,因此沒有發生什麼意外情況,但在遠東戰爭結束之後,5艘現代軍艦都將逐漸退出一線,徒二線,那麼幹將級航程不足的弱點就會成為艦隊的一大短板。
其實改進的戰列艦將航程擴大到4500海裏也隻能算是免強及格,要真正達到遠洋作戰,航程至少要提升到5000海裏才行,不過目前華東**海軍的主要活動範圍還是在南海地區,雖然不算是在近海作戰,但也還達不到遠洋作戰的標準,因此這個航程也足夠了。
黃哲接著道:“第二個大改變是火力,當然主要是副炮的火力,幹將級的副炮為8座雙聯裝155毫米口徑火炮;和8座雙聯裝100毫米口徑速射炮,然後就是6座雙聯裝50毫米口徑速射機關炮。但根據艦上士兵的反應,這樣的火力層次拉得太大,在155毫米火炮和100毫米火炮之間,缺少120毫米口徑級別的中間火力;而存100毫米火炮和50毫米機關炮之間,也缺少75毫米的速射炮,這些缺限導致了幹將級戰列艦在對付中近距離的目標時,顯得有些火力不足,我們以前的考慮是,簡化火炮的口徑,以降低後勤的壓力與軍艦的調度,但簡化後勤,是以不損害軍艦的火力為前提,因此這一次改進,主炮和155毫米口徑副炮不變,其他火炮為4座雙聯裝125毫米口徑火炮,4座雙聯裝100毫米口徑炮,6座75毫米口徑速射炮,6座雙聯裝50毫米口徑速射機關炮。這樣形成6個層次的火力布置,當然俱體的效果還要看實戰的結果,畢競實戰才是檢驗武器好壞的唯一標準。”
王海龍也連連點頭,幹將級的火力層次相差太大,確實也是一個問題,雖然這樣一來確實簡化了後勤的壓力,但也造成了在戰爭中的無謂浪廢,如對敵軍3000噸以下的軍艦,100毫米火炮的威力有些不足,而155亳米火炮的威力卻又過盛,125毫米這個級別的火炮正好;而對付500噸以下的軍艦,100毫米火炮的威力就過剩了,50毫米口徑速射機關炮又差了一點,需要75毫米這個級別的火炮。
當然這樣一來原來命4級火炮變成了6級,後勤的壓力加大,軍艦內部的調度也更為複雜,因此這實際就是一個取舍的問題,而俱體的利弊,隻能在戰爭中去尋找。盡管穿越者對這個時代的軍艦發展方向都清楚,但這種細節卻都不清楚,需要積累相應的經驗,人民軍海軍在這些方麵還有些幼稚。
這時王海龍又道:“幹將級戰列艦和赤兔級裝甲巡洋艦是采用的同一艦型,也就是一型兩艦的思路,即然幹將級戰列艦有改進型出現,那麼赤兔級裝甲巡洋艦有沒有改進型。”
黃哲點零頭,道:“當然是有的。” 著又命人換了一套圖紙,道:“這就是赤兔級裝甲巡洋艦的改進型,和新型戰列艦是采用的同一艦型,隻是寬度少了一點,隻有18.3米,吃水7.5米;估計排水量在-噸之間;主炮仍然是8門200毫米主炮,分4個雙聯炮台,沿中軸背負式結構布置;裝甲是,主裝甲180毫米,,司令部和主炮炮塔220毫米,副裝甲帶和穹甲為100毫米,甲板裝甲50毫米,最大航速22節,航程是12節5400海裏。”
王海龍道:“這些數據從總體來看,也就是赤兔級略放大了一點,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戰鬥力也沒有明顯的增強啊,隻有航程增加了400海裏,不過增加了這麼一點航程,實際的意義並不大啊。”
由於裝甲巡洋艦和戰列艦的定位不同,活動範圍要比戰列艦大得多,因此對航程的要求比戰列艦要高,而且赤兔級裝甲巡洋艦的排水量超過了萬噸,屬於大型裝甲巡洋艦,也有足夠的噸位來裝納煤碳,設計的航程達到12節5000海裏,盡管在巡洋艦也隻能擺尾的,但也算是差強人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