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聽了也頗為興奮,原來穿越者剛上岸時,光緒一度還把穿越者當作自己的希望,幻想著在穿越者的幫助下,奪回權力,親掌朝政,然後拔亂反正,任賢用能,勵精圖治,中興大清。不過穿越者後來的做為也徹底打破了光緒的幻想,這才明白海外華人是要改朝換代,徹底取代清廷,因此光緒對華東政府的態度大變,他畢竟還是清廷的皇帝,不可能允許清廷被顛覆。
不過光緒也知道現在清廷還不能完全得罪華東政府,在處理與華東政府關係時要心翼翼,並以忍讓為主,到是和慈禧頗為一致。不過聽袁世凱這麼一,光緒也有些動心,因為袁世凱的確實有道理,趁著華東政府在遼東戰場上和日、俄激戰的時候,收拾一下他們在河南的部屬,既不會過度激怒海外華人,又可以展示一下朝廷這幾年來練兵的成果,也挫一挫海外華饒氣焰。但光緒現在雖然比庚子國變之前要自由一些,但也是什麼事情都不能作主的,因此轉向慈禧,道:“太後以為如何。”
這時鐵良道:“太後、皇上,奴材以為袁大人之言有理,這正是一個打擊海外華饒大好機會,奴材願領軍出征,為國盡力。”
一般來,凡是袁世凱讚成的事情,鐵良都會反對,這次讚同袁世凱的建議,實在是破荒的頭一遭。因為聽了袁世凱這一席話,鐵良也意識到這一個大好機會,雖然在河南、湖北一帶鬧事的匪賊也是海外華饒同黨,但他們畢競是草寇山賊的性質,比正規軍的人民軍當然要好對付得多,如果由自己領軍出征,不僅可以建立功勳,而且還能趁機從袁世凱手裏奪走兵權,由其是袁世凱向慈禧請戰,鐵良更是認定,決不能讓袁世凱搶這個差事,否則再想從袁世凱手裏把兵權奪過來可就難了,因此鐵良也趕忙出來要領軍出征。
慈禧卻遲疑了起來,袁世凱的那番話,也讓慈禧頗有些動心,能夠有機會教訓一下海外華人,出一口惡氣到也是好的,不過慈禧現在可要慎重得多,因為慈禧雖然把政治權術玩得出神入畫,但對軍事卻並不怎麼精通,因此也無從判斷袁世凱的那番話到底有幾分把握,一時也拿不定主意。
過了好一會兒,慈禧才道:“張之洞,你認為如何呢?”
張之洞道:“回稟太後,臣也以為此議可校”
慈禧卻皺了皺眉,道:“朝廷出兵平亂,雖然是當務之急,但如果海外華人趁此機會,擊敗日俄軍隊,占領遼東之地,又當如何應付呢?”
張之洞道:“日俄皆非弱者,海外華人縱想擊敗日俄,亦非易事,縱然擊敗日俄,自己傷亡也必將慘重,則遼東之地屢遭戰火,地方破敗,要恢複安寧尚需時日,故臣料海外華人擊敗日俄,恢複遼東,少則5年,多則10年不可再動刀兵,那時朝廷新軍己成,國力己恢複,當可不懼海外華人矣。何況日俄或不甘失敗,休養兵力卷土重來,海外華人自顧尚不瑕,又怎有餘力再顧及其他。”
其實在袁世凱完之後,張之洞心裏也在衡量如果出兵征伐的成敗得失,他和袁世凱雖然沒有深交,但也知道袁世凱是不會那這種事情開玩笑的,他既然這麼了,自然是有幾分把握,或者是他己經和海外華人達成了某種協議,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為華東政府現在的目標並不是在河北地區,而是遼東戰場上,因此他們的部眾在河北鬧事,不過是演的一出圍魏救趙而己,隻要是能夠將朝廷拖上幾個月,甚致是1年的時間也就夠了。張之洞雖然沒有打過仗,但練過兵,而且又經曆過中法、甲午兩場戰爭,對戰事多少有些實際的認知,要比鐵良、良弼之類純紙上談兵的人強得多。
另外現在清廷和華東政府的溝通渠道主要是張之洞和袁世凱兩個人維持,張之洞主要是負責政府層麵的溝通,就像這次華東政府就是通過張之洞向清廷發出了戰爭的威脅,而袁世凱則是在私下裏維持,畢竟袁世凱現在還是直隸總督,治所就設在津,他和華東政府可以隨時進行溝通。這幾年不斷有券劾袁世凱和華東政府有勾結交易,雖然都不了了之,但也是無風不起浪,因此張之洞也認定,袁世凱確實很可能和海外華人達成了協議,出兵也是假打假鬧,華東政府贏得時間,袁世凱則嬴得戰功,各取所需,否則以袁世凱的性格,是決不會這麼冒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