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清廷的軍政大事一直是由軍機處決議,兵部尚書如果不是由軍機大臣兼任,那麼實際是有職無權,雖然鐵良還兼任練軍大臣,但清廷練軍的事情幾乎全被袁世凱控製,北洋六鎮中鐵良最多隻能調動第一鎮,而其餘5鎮根本就不聽鐵良的調遣,因此現在鐵良也十分鬱悶,總想找機會扳倒袁世凱,至少從袁世凱手裏奪走幾個鎮軍隊的控製權。
這次在鐵良看來,正是一個好機會,如果清廷決定接收東北領土,肯定會從滿族官員中選擇部份官員參與,而鐵良自己肯定要爭取主將的位置,趁機擴大自己對兵權的控製。
鐵良當然也知道,如果出兵東北會和民軍發生衝突,但鐵良對自己的能還是有一定的自信,畢竟是練了幾年兵,鐵良也學到一些東西,也頗有些躍躍越試,想在戰場上試試自己的身手。另外鐵良認為清廷在東北也還有一定的基礎,畢竟現在東北地區的基層地方官員還是清廷原來的人,再加上有英法的支持,因此鐵良認為還是可以人民軍一搏的。
鐵良完之後,良弼也道:“皇上、太後,現在海外華人己出兵關外,雖名為收複失地,實則居心叵測。海外華人自歸附以來,素有不臣之心,妄自尊大,目無朝廷,以至自設官位,若是讓海外華人占據關外之地,必會圖謀反叛,朝廷不可不早做準備,防範於未燃之際,還是盡早出兵,斷絕海外華人占領東北之心。”
光緒道:“出兵雖是容易,但戰事一起,勝負難測,海外華人以善戰著稱,萬一有所閃失,又如果是好。”
鐵良道:“皇上請盡管放心,朝廷練兵數年,就在此用兵一時,而據臣所知,關外之地尚有不少官員依然心向朝廷,無不盼朝廷兵到達,民心可用;何況還有英法兩國相助,臣雖不材,願主動請纓提師出關,收回朝廷龍興之地,為朝廷分憂,縱然馬革裹屍也再所不惜。”
光緒點零頭,正要話,這時慈禧道:“其人呢,還有沒有什麼話要。”
瞿鴻禨道:“太後、皇上,臣以為朝處還當三思而校海外華人雖然素有不測之心,但其兵鋒強悍,五年以前就己見其強,這次甫一出兵就連敗日俄軍隊,殲滅日俄軍隊數十萬,此仍朝廷勁敵,不可輕視。我大清經庚子國變,才安定下來不足5年,元氣尚未恢複,國庫空虛,豈能輕言妄戰,何況朝廷雖然練兵數年,略有成效,但才練出了幾萬軍隊?又未經大戰?比之日俄之兵如何?又比之五年前的八國聯軍又如何,據臣所知海外華人毛問遼東投入30萬大軍,剛剛新敗日俄軍隊,士氣正旺,這時豈可輕拈其鋒芒,因此還請太後、皇上三思而校”
光緒又看了慈禧一眼,道:“如此來,我們就坐視海外華人占領我大清的龍興之地而不理嗎?”
張之洞道:“太後、皇上,不是我們坐視海外華人占領龍興之地不理,而是現在實在是不可輕舉妄動,還要靜觀其變,等待時機為好。”
鐵良怒道:“張大人,現在海外華人都已經快打到奉府了,還要等待什麼時機。是不是要等到海外華人全部占領了關外之地,然後大舉南下的時候才是好時機嗎?”
張之洞“哼”了一聲,他對鐵良、良弼這樣的滿族少壯派大臣很是看不慣,認為這批人根本不知時務,像鐵良、良弼這樣雖然號稱知兵,但在張之洞看來根本就是紙上談兵,還偏偏又自以為是,而且隻知道一味的打壓漢臣,卻不想想現在是什麼時候,沒百這些漢臣,大清還能支撐下去嗎?真要把朝廷都交給這些滿臣,朝廷恐怕不出一年就會亂套。
張之洞道:“海外華人這不是還沒有攻下奉嗎?據我知道,現存俄軍在奉還有數十萬大軍,又有堅城可守,海外華人能否攻下奉,都尚未可知。而日軍雖然退守到朝鮮半島,但也還有20萬大軍,隨時都還以卷土重來,因此遼東之戰勝負尚且未定,就算是要出兵關外也不必急於一時,何況大軍集結,準備,軍資糧草調集,都非一日可定,故此依老臣之見,還是再觀望幾個月,等到海外華人和日俄真的拚得兩敗俱傷之時,再做決定也不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