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立刻從眾缺中,選出了120名籌備理事,負責協助5名籌備董事製定各種規則條例等。對於各項規則的討論、製定,上海新區政府雖然提出過一些建議,但確實沒有參與,全部都是由5名籌備董事,120名籌備理事共同討論,最終投票決定,而且有些爭議較大的條款雖然以多數票通過,但由於票數過於接近,也暫時擱置起來,以後再慢慢討論。而且上海新區政府還在製定條款時特別強調,要將大商戶和商戶區別開來,注意保護商戶的利益,畢竟商戶承受風險的能力更低,更需要支持。
而在華東政府的物資采購分配上,也表現得十分公平,充份照顧大多數商饒利益。上海新區政府在籌備期間的作為,也讓不少商人安心了不少,華東政府果然是沒有搞一言堂,將自己的意見、要求強加進來。因此在籌備的時間裏,又有大量的商人加入,盡管他們隻能算第二批會員,其中不乏資產隻有幾百兩、幾千兩的商戶。結果在一個月後,軍供聯會開始進入試運營期時,會員數量己達到453人,而收到的會費多達50餘萬兩白銀。
軍供聯會的成立,也引起了上海地區外國商人們的恐慌,盡管上海新區一直都強調軍供聯會的是為了遼東的戰爭而設立的,但外國商人們也不是好胡弄的,誰都能看得出來,這個所謂的軍供聯會實際就是華東新區統一上海商界的手段。
雖然現在中國的經濟命脈確實是被外國商人控製,但這種控製是建立在中國的政府機構軟弱無能不作為,商界也不能形成統一的合力為前提。這種控製從某種意義上,是相當的脆弱,一但出現了一個強力的政府,將商界進行整合統一起,外商的這種統製地位就會立刻崩盤。因為這畢竟是在中國的土地上,外商對中國商業的介入並不深,需要大量的中國商人做代理人或中間人才行,一但中國商人聯合起來,統一行動,外商將會寸步難行,反而會被中國商人反製。
而華東政府無疑是一個強力的政府,在上海新區剛成立時,上海的外商一度也想聯手將上海新區擠跨,但時間不長就放棄列對,轉而和上海新區妥協合作,甚致是讓步,因為上海新區不是一家企業,而是一個政治集團,而且還是一個正在進行工業化的政治集團,外商們可以通過商業手段擠跨一個企業,但卻對付不了一個政治集團,畢競華東政府向上海新區輸出的工業產品是全方位的,根本就是防不勝防,而且華東政府占有地利優勢,而外商的運輸成本巨大,這也是外商的先劣勢。因此上海新區很快就在上海商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現在華東政府顯不滿足於隻占有一席之地,而是要整合、統一上海商界,怎麼能叫外商心裏不慌呢,雖然外商們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散布謠言,華東政府成立軍供聯會是不安好心,並且威脅一些商人,阻止他們加入軍供聯會,但無奈是收效甚微,一來是大勢己去,不可逆轉;二來向張振勳、盛宣懷、張謇這樣有強大號招力的商人是不受外商的威脅。而且上海新區在察覺以後,也對外商進行了嚴正的警告,因此外商們也不敢做得太過了。
而這時英法兩國的駐上海領事也趁機招集外商聚議,建議也組建一個商會,和軍供聯會進行對抗。其實英法兩國早就在動員上海的外商,要求外商們搶購華東政府所需的商品,哄抬物價,逼迫中國商人禁止向華東政府供貨,從經濟上來打擊華東政府。
不過外商們對此並沒有什麼響應,商人們都是精明人,知道這是國內要將自己推到和華東政府對抗的第一線上,如果接受國內的要求,自己不僅會損失重大,還會遭到華東政府的報複,自然是沒有人幹。但現在不同了,如果外商們再不有所行動,等華東政府把上海商界整合好了,外商們的好日子也就結束了。
於是有不少外商也開始響應領事的號招,協商組建聯媚有關事項,不過外商的談判可不像軍供聯會這麼輕鬆,外國商人更看重自己的利益,由其是要求國內對自己在經濟上打擊華東政府造成的損失進行賠償,因此上海的商界氣氛也日益的緊張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