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懷對華東政府的態度變化,也是有一個過程,華東政府全麵介入上海的商界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因此盛宣懷也隻能接受,而且李鴻章在世時也勸告過盛宣懷,不要和海外華人作對,盛宣懷才一改對華東政府的敵視態度,轉而合作,華東政府也不在意盛宣懷的態度轉變,隻要是來投資的人,都雙手歡迎,何況盛宣懷在中國商界有巨大的聲望和影響力,他在青島投資也能提高華東政府的聲望。
不過在青島設廠之後,盛宣懷才發現華東政府的管理水平確實是要遠勝過清廷,盛宣懷在本質上還是個商人,自然也希望有一個良好的經商環境,因此對華東政府的態度也大為改觀了,而且在華東政府爪哇護僑之後,盛宣懷也頗為感觸,畢竟盛宣懷也是中國人,當然不希望看到中國人受欺負,他也不得不承認,現在能夠保護中國饒,還真的隻有海外華人,朝廷是真的靠不住的。
當然,促使盛宣懷決定徹底倒向華東政府的,竟然是袁世凱。原來李鴻章在世時,盛宣懷和袁世凱的關糸還不錯,兩人一度好得稱兄道弟,但在李鴻章死後,袁世凱就立刻翻臉,向清廷建議,將電報局和輪船招商局回收朝廷所櫻由北洋掌管。
電報局和輪船招商局是盛宣懷旗下最賺錢的兩個企業,雖然現在受到了華東政府的衝擊,但仍然還能保持盈利。不過這兩個企業雖都是盛宣懷一手經營起來,但性質上卻是官督商辦,由官府和民間共同參股經營,而官府所占的股份雖然不占大頭,但民間參股都是散股,因此官府占股是最多的,這樣就給官府收回這兩家企業留下了後手。李鴻章在世時,盛宣懷自然不擔心,但現在李鴻章不在了,袁世凱立刻抓住這個後手,向盛宣懷發難。
袁世凱這樣做也是有自已的苦衷。袁世凱一向把北洋新軍視為自已的私軍,而要保持北洋新軍對自己的忠心,就必須確保軍餉發放到位,另外還要購買武器、軍需,盡管朝廷對北洋新軍有定額的拔款,但銀子從戶部出來,人人經手、雁過拔毛,最後落到袁世凱手裏,能有一半就不錯了,缺額的部份自然就隻能由袁世凱私人掏腰包補了。
但以前袁世凱右站練兵時,隻有7000軍隊,而且那時甲午新敗,清廷急盼訓練一支新軍,因此對新軍的拔款也到位較足,袁世凱到也不用貼多少。而現在北洋新軍己擴大到了6鎮,除鄰1鎮之外,其餘5鎮均是由袁世凱的親信統領,自然都是要袁世凱來管了。
隻是5個鎮的軍隊足有5、6萬人,袁世凱雖有萬貫家財也填不了這個無底洞,何況在朝中還需要大把的銀子上下打點,於是袁世凱也考慮必須要掌握一個穩定財源,才能確保自己的大業成就,因此袁世凱才將目光盯上了盛宣懷,想將電報局和輪船招商局從盛宣懷的手裏奪過來。
從表麵上看,袁世凱是在為清廷爭取利益,將兩個最賺錢的企業完全收為朝廷所有,不過一但收回成功,袁世凱就打算推舉自己的人去接管,這幾年來袁世凱不僅在練兵上頗有建樹,洋務也辦得有聲有色,現在衍然己成為清廷的頭號洋務幹將,而袁世凱推舉的人選,清廷基本都不會反對,這樣一來電報局和輪船招商局也就實際落到袁世凱的手裏了。
盡管盛宣懷也使盡了混身解術,為圖保住電報局和輪船招商局,不過現在沒有李鴻章的支持,盛宣懷的能量也大減,那能和袁世凱相抗衡。原來張之洞在湖北創辦湖北織布局時,盛宣懷曾幫過張之洞,有幾分香火情。於是盛宣懷寫信給張之洞,希望張之洞能夠出麵進行和。但張之洞也不願插手其中,反而勸盛宣懷放手,也令盛宣懷對清廷徹底失望了。雖然現在還沒有最終定局,但盛宣懷也十分清楚,自己是不可能保住電報局和輪船招商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