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割線―――――――――分割線――――――――
就在第二,華東政府收到諒國、美國的外交公涵,正式向華東政府提出,希望派遣軍事觀察團到華東政府,觀膜戰鬥。
軍事觀察團在這個時代是常有的事情,一般是由歐美強國向亞非拉地區國家派遣,由於這個時代的戰爭技術、武器、戰術更新太快,而由於強國之間互相牽製,而且政治也比較成熟,並不容易發生戰爭,反到是亞非拉地區的國家,或是為自己的利益,或是受歐美強國的挑動,到更容易打起來。而亞非拉地區國家使用的武器基本都是向歐美強國購買,甚致會聘請歐美強國的軍事教官訓練指導本國的軍隊,而在戰爭發生後,歐美強國就會派軍事觀察團觀摩戰爭,了解新武器的性能,新戰術的效果等等,有時軍事觀察團還會擔任顧問角色,甚致參與指揮戰鬥,因此各國對軍事觀察團也並不排斥,當然派遣軍事觀察團都是在友好國家之間。
華東政府參戰僅一個多月,就在海陸兩線均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在歐洲也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更甚過日本。其實日本戰勝俄國己經讓歐洲國家感到意外了,誰都沒有想到,號稱歐洲壓路機,戰鬥民族的俄國,竟會被一個彈丸國,還是黃種人擊敗,但日本畢竟是經過了近1年半的血戰,其間打了好幾場絞肉機式的戰爭才一步一步擊敗俄軍,可謂是慘戰。
而華東政府隻用了一個多月,就同時擊敗日、俄兩軍,盡管不知道戰鬥的細節,但取得的戰果無疑是要比日軍近1年半時間更大,雖然人民軍有以逸待勞的便利,但也是相當不易的。因此現在己有不少歐洲國家在積極的收集戰爭資料,研究人民軍的戰術。
德國是歐洲國家中一直和華東政府保持良好關係的國家,甴其是雙方的軍事技術合作近年來十分近密,不過主要是華東政府提供軍事技術,特別是武器的設計思路,而德國則是以強大的製造能力來實現。現在德國的海陸軍均配備了大量華東政府設計的武器,而且在徳國的軍事演習中,這些武器也都有著十分出色的表現,但畢竟是沒有經過實戰的檢驗,由其是與這些新武器配套的戰術還在摸索中,正好華東政府參戰,因綽國軍方希望向華東政府派遣軍事觀察團,了解這些新武器在戰爭中的運動效果和戰術。
另外德國現在麵臨著法俄同媚外交壓力,雖然徳國政府也在盡力想辦法拆散法俄同盟,但也不能不做最壞的打算。現任徳國總參謀長阿爾弗雷德?馮?施裏芬,為了同時應對法俄兩線作戰的壓力,正在對日後著名的施裏芬計劃進行最後的完善工作,而在這個時候,能夠在戰場實地了解俄軍的作戰習慣、戰術、武器,對於完善施裏芬計劃,自然是有極大的幫助。施裏芬甚致提議,可以和華東政府建立同盟,來對抗法俄同盟,有華東政府在遠東牽製俄國,徳國就可以一心一意對付法國。
而相比之下,徳國海軍對軍事觀察團寄於的希望要比陸軍更大一些。雖然徳國這時正在大造軍艦,力圖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但徳國過去畢竟一直都隻是一個陸權國家,因此對於海軍建設、海軍戰略、戰術還相當缺之經驗。畢竟一支強大的海軍並不是隻靠多造軍艦就能推砌起來的。得知人民軍海軍取得了對馬海戰勝利的消息之後,海軍大臣提爾皮茨也不得不承認就海軍來,人民軍海軍是足可以做徳國海軍的老師了。
由於華東政府的主力軍艦都是在德國製造,雙方在海軍的合作也要大於陸軍,有這麼一層香火情,提爾皮茨也想借這個機會向華東政府派遣軍事觀察團,了解人民軍海軍的作戰、訓練,最好是能隨人民軍海軍一起參戰,這也是徳國海軍能夠快速吸收海軍建軍經驗的唯一捷徑。
陸海兩軍都提出了向華東政府派遣軍事觀察團的申請要求,徳國政府當然也不能忽視,而且以徳國和華東政府現在的關係,華東政府應該是不會拒絕德國的這個要求。最後是由威廉二世親自決定,同意陸海兩軍的申請,正式向華東政府提出派遣軍事觀察團的要求。不過和華東政府建立同媚建議,威廉二世則暫時擱置起來,因為他對於收服俄國到是頗有幾分自信的,自然也就認為沒有和華東政府建立同媚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