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聽了宮本直拓的分析之後,伊藤博文才明白,原來局勢己經到了危急萬分的地步,如果不盡快從遼陽撤軍,後果將十分嚴重,而且宮本直拓想到粒責任的問題,因此也給伊藤博文出了一個主意,就是由伊藤博文和山縣有朋牽頭,把目前日本軍政兩界的大愧巨頭都拉進來,來一個聯名決議,這樣就是有責任也是由大家共同承擔,不存在誰背鍋的問題。
伊藤博文聽了以後,也覺得這個辦法可行,有道是法不責眾,於是就在今一早,伊藤博文就去拜會山縣有朋,和他協商日軍撤軍的事宜。
其實山縣有朋對戰局的了解要比伊藤博文清楚得多,自然知道日軍的局勢確實十分危急,撤軍自然是化解危機最好的方式,但山縣有朋的考慮確實和伊藤博文所想的一樣,也是怕擔這個責任,另外他也知道,遼陽方麵己經派遣第4軍團回援鳳凰城、九連城,山縣有朋對第4軍團也抱以極大的期望,如果第4軍團能夠及時的到達鳳凰城,日軍就有很大的把握能夠守住日軍的退路。因此自然不願意牽頭提議撤軍,那怕是有伊藤博文和他一起聯名也不幹,於是對伊藤博文左推右停
而就在下午3點鍾的時候,山縣有朋收到了滿洲軍司令部發來的電報,這才知道第4軍團的回援計劃己經失敗,人民軍雖然沒有攻克鳳凰城,但卻己截斷了日軍撤軍的路線,滿洲軍司令部希望陸軍參謀部指示下一步的行動。
這時山縣有朋也不禁有些沉不住氣了,因為最壞的局麵己經發生,如果日軍再不采取有效的行動,或許真的會遭到滅頂之災。
不過這件事的關係重大,山縣有朋認為就是自己和伊藤博文兩人,還不能決定,於是又叫來了桂太郎和寺內正毅,4個人一起協商。
但桂太郎、寺內正毅都反對聯合決策,理由也很簡單,因為伊藤博文畢競是文職官員,現在又沒有公聯,因此戰場上的責任不是他的,即使是伊藤博文也參與聯名,在常人看來,主要負責肯定不是他,而最終還是由軍人來扛,由其是陸軍,將成為這次敗戰的主要負責人,很可能會因此而讓陸軍的威名掃地,並且還暗示山縣有朋很有可能和李鴻章一樣,因此而身敗名裂,這樣伊藤博文就可以在日本政壇一手遮,無人可敵了。
山縣有朋聽了,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伊藤博文的這個建議還隱藏著這樣的陰謀。而伊藤博文也不禁有些急了,當場嚴厲的指責三人,隻為了自己的名聲和政治利益,而不顧國家的利益,完全背離簾初參加倒幕、尊王、攘夷等行動的初衷,隻得三韌頭不語。
後來還是寺內正毅想出了一個辦法,建議可以下令給滿洲軍司令部下令,由於前線的局勢複雜,陸軍參謀部難以及時對戰局進行判斷決議,因此後續的行動可以後滿洲軍司令部自行決定,並可以采取任何行動。當然實際就是讓前線的指揮官來承擔這個責任。
伊藤博文聽了,雖然還是有些不滿,但承認這也是個解決的辦法,畢竟前線的指揮官和在日本的官員不同,選擇的行動將直接關係到他們的生死安危,因此他們肯定會做出正確的決擇來,當然也會由此而承擔戰敗的責任,不過這和伊藤博文無關了,於是伊藤博文也接受了這個建議,然後告辭離開,而山縣有朋也立刻以陸軍參謀部的名議,向遼陽發令。
聽完了伊藤博文的講之後,宮本直拓也半無語。在舊時空裏,日本對明治時代的這一批精英是相當推崇的,無論是關於他們的專記或影視,而無一不是將這些人塑造成大公無私、全心為國,甚致臥薪嚐膽、忍辱負重。但在這個時代幾年的經曆,由其是和伊藤博文、山縣有朋、桂太郎等饒接觸看來,他們和舊時空裏日本的那些政客沒有多大的區別,照樣的爭權奪利,搶功甩鍋,互相撕『逼』,將個人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這大概是政客們的常態吧,並不因時代的不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