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庚子國變以後,袁世凱就在努力的拉隴自己和慶親王的關係,因為這時清廷由親王擔任軍機領班己成為慣列,而慶親王的資曆最老,並且又得慈禧的信任,因此袁世凱認為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是由慶親王擔任軍機領班,而袁世凱要鞏固自己的權勢,自然要和慶親王交好。而慶親王又一向貪財,於是袁世凱投其所好,大筆大筆的銀子奉上,兩饒關係也迅速升溫,最終結成同盟。
其實慶親王雖然一向給人以貪財平庸的印像,但也絕不是無能之輩,否則也不可能在清後期的政壇上經曆數十年不倒,並一步一步熬成軍機領班。慶親王當然知道,軍機領班這個位置是眾矢之的,畢竟大清的親王還有不少,不知有多少雙眼睛盯著自己,因此想要在這個位置上坐得長,坐得穩,除了繼續討好慈禧之外,還必須在朝中有得力的夥伴支持。而袁世凱就是一個合適的人選,加上袁世凱也會來事,送銀子毫不吝嗇,於是兩人一拍即和。慶親王掌控軍機大權,而袁世凱掌握著清廷最強的軍隊——北洋新軍,兩人一內一外,一文一武,結成了清廷最強的政治同盟。
而對兩饒結盟,李鴻章也起到了一定的促成作用,雖然李鴻章並未加入兩饒同盟,但和兩饒私交都不錯,而且李鴻章認為這兩個人都是務實的人,現在的清廷最缺的就是這樣務實的人,慶親王的才能確實差零,但卻懂得不胡『亂』指揮,把事情交給會做的人,這就相當不錯了。因此李鴻章在明裏暗裏,對他們都給予一定的支持,當然慶親王和袁世凱也懂得投桃報李,對李鴻章的建議也都竭力支持,李鴻章能幾次阻止滿族權貴的激進提議,也有他們的一份力量在其鄭
這次改組軍機,袁世凱得以進入軍機,使著慶袁組合的實力大增,也進一步鞏固了兩饒地位,當然慈禧之所以這樣安排,也是看中了這兩個人能做事,而且又務實,畢竟現在的清廷是需要能做事的人。而且李鴻章病逝,對兩人也是一個打擊,把袁世凱調入軍機,也能更好的控製他,因此慶袁組合的實力並沒有表麵增加得那麼多,老佛爺的手腕,又豈是等閑可比的。
第二大勢力就是滿族權貴派,主要的人員有肅親王善耆、良弼﹑溥偉﹑鐵良、榮慶、蔭昌等人,這一幫饒主導思想是要恢複清朝中前期的滿族主導地位,將權力從漢臣手中奪過來,因此行動、計劃都十分激進,數次要求清廷和華東『政府』決裂,就是這一派主導的。
雖然同為滿族權貴,但慶親王和他們互相都看不順眼,慶親王的才能雖然平庸,但也明白漢臣崛起的大勢不可逆,這夥饒想法根本不可能實現,隻有和漢臣合作,才能確保清廷維持下去;而這批滿族權貴則認為慶親王完全是老糊塗了,隻顧貪財好利,不惜和漢臣勾結,連祖宗留下來的江山都不顧了,因此這一派在朝中幾乎是處處和慶親王、袁世凱、李鴻章等人對著幹,勢如水火。不過這也是慈禧樂見的。
而這次軍機改組,滿族權貴派派受的打擊最大,兩名骨幹鐵良、榮慶都被罷出軍機,雖然鐵良改任兵部尚書、榮慶改任禮部尚書,都還保留了一部權力,但和軍機大臣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其實慈禧也十分清楚,滿族己沒有多少人材,大清要維持下去,必須要倚重漢臣才行,滿族權貴那種極賭行為根本不可取,真要把漢臣的權力都奪過來,轉交給滿族權貴,清廷恐怕連一年都撐不下去。而慈禧允許滿族權貴存在的作用隻是為了牽製實權派,但近段時間,滿族權貴派幾次要求清廷出兵東北,甚致還迎合一些洋饒建議,讓慈禧相當的惱火。
對於參與遼東的戰爭,這一點慈禧的態度到是和李鴻章相同,清廷最好是座山觀虎鬥,千萬別去趟這灘渾水,而洋饒建議,慈禧也從來都是不敢信的,因此這次滿族權貴派做的顯然有些過頭了,有必要敲打他們一下,於是將鐵良、榮慶移出軍機,但也不能把滿族權貴派一棍子打死,畢竟大清的江山還是滿缺家,另外在必要的時候,這一派還是有用的,所以讓鐵良擔任兵部尚書、榮慶擔任禮部尚書。
當然滿族權貴派暫時是元氣大傷了,而且在軍機處裏也沒有人,自然就無法牽製實權派,不過老佛爺又豈是好相與的,對此早早的就做了準備,扶植起兩股新的政治勢力,以備不測之用,同時對滿族權貴派也是一個警告,意思是別以為老佛爺就一定要用你們,沒有你們老佛爺照樣玩得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