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九章 最後的準備(一)(2 / 2)

在人民軍進駐錦州,控製遼西之後,英、日等國都鼓動清廷出來反對華東政府的行動,並表示一但雙方撕破了臉,會全力支持清廷,於是滿族權貴頓時頭胸發熱,軒起了一股懲治海外華饒*,紛紛要求朝廷立刻出兵遼西,驅逐海外華人,但李鴻章仍然堅持此時清廷決不能輕易與海外華人為敵,加上張之洞也支持李鴻章的意見,因此仍然沒能實施。

能夠維持這樣的局麵,也不全是李鴻章的功勞,有很大一部份原因是清廷的實際掌權者慈禧太後的頭腦還很清醒,知道清廷不可能是華東政府的對手,而洋人也靠不住,冒然和海外華人撕破了臉,清廷是最危險的。但滿族權貴的身份地位不同,慈禧也不能一味強硬的打壓,於是正好借李鴻章的建議阻止了滿族權貴的冒險行動。其實慈禧的心態和李鴻章一樣,知道自己也活不了幾年了,因此隻要不多生事端,能拖一算一,等拖到自己閉了眼,隻要大清不亡在自己手上就行了。

滿族權貴當然不敢指責慈禧,於是頓時將矛頭全都指向了李鴻章,紛紛指責李鴻章勾結海外華人,圖謀造反,並又翻出李鴻章甲午戰爭時期的舊帳,甚致有人在李鴻章的府宅門口貼告示罵人。李鴻章這次病倒,和這也有一定的關係。

其實滿族權貴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明麵上是反對海外華人,而實際上是希望借這個機會,扳倒幾個漢族大臣,從而將朝廷的權力都收隴到自己手裏,讓清廷再回到滿族主導的時代。

但滿族權貴是以反對海外華人名議為號招,因此如果李鴻章一死,清廷就少了一個可以阻止他們的重臣,而慈禧礙於自己的立場,也不能強硬的對待滿族權貴,很可能會被滿族權貴所裹脅,5年前的庚子國變,從一定程度上,慈禧也可以算是被滿族權貴裹脅著走上錯誤的道路,等到慈禧明白過來的時候,局勢己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雖然軍機處裏還有張之洞在,但張之洞的威望、人脈和李鴻章相比,都相差頗遠,而最重要的是張之洞缺乏李鴻章那種敢擔當的氣魄,過於自惜羽毛,當然白了就是沒有替朝廷背鍋的決心,因此真要是局勢到了關鍵時刻,張之洞選擇的往往是明哲保身,而不是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是靠不住的。

由其是現在,遠東的局勢己到了關建時刻,華東政府也是參戰在即,如果清廷在這個時候給華東政府搗亂,也確實是很頭痛的事情。不過華東政府也沒有把讓清廷安份下來的希望寄托在李鴻章一個饒身上,早早的也做了兩手準備,就是河湖根據地的成立。

成立河湖根據地,不僅僅是華東政府擴大勢力的舉動,同時也是為了將來和清廷徹底翻臉做準備,參謀部早就作出了計劃,一但華東政府參戰以後,清廷要來搗亂,那麼就可以利用河湖根據地來牽製清廷,讓根據地迅速向河北省擴展,迫使清廷將力量都投入到應對河湖根據地,而讓華東政府能不受幹擾,全力應對東北的戰局。

經過了近3年的發展之後,現在河湖根據地的區域己不限於河南、湖北兩省,而擴展到了河北、安徽、江蘇、山西等地,並成立了3個分支,完全控製的核心區域達6萬餘平方公裏,而實際控製區域共計達18萬平方公裏,人口近1500餘萬。而根據地的武裝力量也達到7萬餘人,共編製了3個師,8個團,另外還包括大量的民兵部隊,在短時間內,可以擴編到12萬軍隊,這都是不計算在人民軍的編製內的軍事力量。盡管裝配較差,槍支的擁率隻有7成多,炮兵更是極少,但仍然是不可忽視的武裝力量。

由其是目前河湖根據地己將控製範圍擴大到了正定府,也就是石家莊市一帶,距離北京隻有120餘公裏,當然目前主要還在鄉村活動,並沒有占領縣城,但隻要華東政府一聲令下,三之內可以確保拿下控製區內的所有府州縣鎮,進而危脅到北京的安全。

參謀部在認真分柝了局勢,並且作了兩次軍棋推演,認為既使在華東政府參戰之後,清廷與華東政府為敵,也不會對華東政府造成太大的影響。隻靠河湖根據地就足以拖住清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