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六章 革命者(一)(2 / 2)

其中當然是以興中會的影響最大,因為興中會雖然是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但在1895年就在日本成立分會,在日本己有近10年的發展,而且興中會的創辦人孫中山的個人聲望也是最高的。孫中山的個人聲望主要來自兩個方麵,一是到這時為止,孫中山己在中國組織了廣州起義、惠州起義,盡管這兩次起義都是以失敗而告終,但畢竟是有行動,這一點要比其他隻不練的革命團體當然是要強得多。

而另一方麵,則是孫中山在英國倫敦被清廷特務緝捕入中國公使館的蒙難經曆。當時英國的《泰晤士報》、《地球報》均對此進行了報導,在歐洲引起了不的轟動,成為震驚世界的政治迫害案。在輿論的壓力之下,當時英國首相梳士巴利勒令中國公使館釋出孫中山,否則將駐英大使龔照瑗及一眾外交人員驅逐出境。

孫中山被釋放之後,用英文出版了《倫敦蒙難記》一書,從默默無聞變成了名聲大噪的世界級政治流亡人士,因此這一事件也成為孫中山的革命活動的轉折點,一舉成為革命者陣營中聲望最的人。

不過日本也不是隻收留革命者,同時也收留和扶持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康粱兩人分別在英國、日本的保護下,逃到日本,並以日本為基地,號招在日華人支持自己,在中國推行立憲,並且反對慈禧,力主由光緒親政,主持改良。

其實在康有為、梁啟超初到日本時,孫中山曾托日本友人宮崎寅藏、平山周等向康有為示好,希望能和康梁同商革命大業。但康有為以朝廷忠臣自居,又自命當代聖人,而當時孫中山的名氣隻是在海外,在國內還是無名之輩,因此自然不把孫中山放在眼裏,斷然拒絕了孫中山的提議,從此兩派分道揚鑣。

但這時康有為、梁啟超確實均是大有名頭的人,而且康有為又善於自吹,不僅以聖人自居,還把自己打扮成為帝師,並且假稱自己是奉了光緒的密詔外逃,招兵討賊勤王。由於這時皇權在中國人心目中還有相當的權威性,因此康有為的這一番包裝在海外的中國人中確實有不的號招力,

兩人來到日本之後,立刻就招集到一批信徒,並且在橫濱創辦《清議報》,宣傳自己的改良立憲主張,而且康、梁兩人均是當代國學大師,妙筆生花,文章的條理清晰、字句工整,言語有據,在這個以報紙為主要宣傳工具的時代,確實是非常有用的,相比之下革命者的文章顯得激情有餘,但卻文理不足,因此維新派一時聲望之盛,甚致壓倒了興中會。

後來康有為在1899年赴美發展,留下梁啟超在日本主持大局,並在加拿大正式成職中國維新會”又稱“保皇會”,並在美洲、南洋、香港、澳門甚致是興中會的老剿檀香山設立分會,一時聲勢頗為浩大。

不過庚子國變之後,清廷的聲望大跌,不少中國人對清廷也徹底失望,加上一批有深厚國學基礎的革命者來到日本,使革命者陣營的理論實力大增,1903年,革命者中的國學大師章太炎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文章的論證嚴密,文風雄健,對康有為的改良維新主張進行痛快淋漓駁斥,從此雙方在報紙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論戰,頗為類似現代網絡中各大論壇的爭辯與炒作,但從大勢來看,是革命者開始扭轉頹勢,維新派則每況愈下。

從表麵上看,革命者和維新派的論戰是主義、觀念之爭,但實質是雙方都要爭取在日的中國留學生及海外華僑,畢竟這時兩派在國內基本都沒有什麼基礎了,活動經費的募集以及運動的基本力量,都要在留學生及海外華僑中爭取,因此雙方其發展空間極為狹窄,自然是大有水火不相容之勢。

夏思痛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來到日本,當然對夏思痛來,自然是革命者的主張對路,而且華東政府也是這樣的主張,因此很快夏思痛就倒向了革命者的陣營,並且和孫中山、章太炎、陳華等革命者中的有名人物相識。

而且夏思痛為人豪爽、見多識廣,又有深厚的國學根基,更為重要的是他還是華東政府的代表,更是給他增加了不少的份量。日本與中國接近,而且又注重收集中國的信息資料,因此華東政府的不少資料消息都傳到了日本,相比於南洋,在日本的華人對華東政府的了解要深得多,不少人也對華東政府很有好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