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一下子也將清廷推到了一個極為尷尬的地步,本來在日本與俄國斷交的第二,日本公使內田康哉就會見慶親王,勸告他在日俄開戰時,清廷應該保持中立。而在日俄互相宣戰之後,日本又正式向清廷以及其他駐清廷公使管發出外交照會,再次要求清廷在日俄戰爭中保持中立。而英法美徳意等國也都十分配合日本,紛紛要求淸廷保持中立,並且劃設交戰區。
其實日俄惡交,清廷也早就注意到了,早在1903年12月27日,日俄的談判己經進入了僵局,袁世凱就向清廷上折,認為日俄之間必有一戰,而淸廷“附俄則日以海軍擾我東南,附日則俄分陸軍擾我西北,不但中國之危,且恐牽動全球,日俄果決裂,我當守局外。”當然這時袁世凱還隻是泛泛而談,如果日俄戰爭的戰場不是在中國的領土上,嚴守中立到也並不算錯。
而進入1904年後,日俄之間的大戰一觸即發,而且戰場肯定在中國,清廷也開始正式討論,袁世凱再度上折,分柝世局,認為如果清廷要保衛東北全境,至少需要30萬軍隊,即使隻保衛東北的幾個大城市也需要10萬軍隊,現在清廷的新軍尚未編練完成,而且還戎衛京師之地,因此能用在東北的兵力最多隻有2-3萬人,是根本無力保衛東北的。
2月8日,日俄戰爭正式爆發之後,袁世凱再度上折催促清廷宣布中立。當然袁世凱再三上折要求清廷在日俄戰爭中保持中立,並不代表是袁世凱的個人行為,而是代表了一大批清廷的官員,隻是袁世凱屬於地方官員,這些事情應由地方官員上奏朝廷。
當然,從客觀的角度來,這時的清廷除了中立之外,也確定沒有更好的選擇,因此清廷協商了幾之後,也正準備宣布中立,但就在這時華東政府發表聲明,將清廷推上了風口浪尖。如果這個時候宣布中立,估計朝廷會被口水淹死,另外也不知道海外華人這次又打算幹什麼,會不會借這個機會真的反了,畢竟日俄交戰,無暇他顧,而其他英美法德諸國離得又遠,幹涉力度有限,如果海外華人真要舉兵起事,到是個好機會。
而原本清廷打算在二月出兵,征剿河南匪賊,準備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也暫時停止下來,一來是日俄戰爭雖然是在關外,但清廷也不能不防;二來海外華人突然來這麼一手,也有必要先弄淸楚他們的態度,不定就是為了河南匪賊的事情。
於是慈禧和光緒趕忙招集軍機大臣商議對策,而且這一次從一開始就把李鴻章給拉出來,同時在李鴻章的建議下,還特例招袁世凱進京參加這次朝會。
朝會剛一開始,鐵良就先獻了一計,建議朝廷不妨下令海外華人出兵,拒俄抗日,收複東北,讓海外華人去和俄日兩國拚個兩敗俱傷,朝廷可以坐收漁利。其實鐵良的這個建議,代表了不少清廷官員的想法,因此鐵良也自以為十分得意。
而聽了鐵良的建議之後,慈禧不動聲色,光緒到是有些躍躍欲試的神色,但見慈禧的雙目微合,麵無表情,因此一時沒有話,但李鴻章、張之洞的臉上都帶出了十分明顯的不屑之色。
以鐵良、榮慶為代表的一批滿族少壯權貴對李鴻章、張之洞都比較敵視,平時的言語也不怎麼客氣,因此李鴻章、張之洞自然也不會給他們好臉色,隻不過兩人自重身份,不會出麵和他們爭辯,當然也是自有人會出頭。
果然,稍冷了一回場之後,袁世凱道:“若是讓海外華人出兵關外,必然授以軍權,而且中樞也需有海外華人居中調度,是否應選兩個海外華冉軍機處來呢?”
鐵良怔了一怔,一時答不上來。
袁世凱又道:“趟若海外華人真的驅逐了日俄兩國,收入了東北,朝廷又當如何置之。”
這在這時慈禧微合的雙目猛然一睜,但又馬上合上,而光緒卻是全身一震,似有所動,而鐵良張目結舌,一個字都不上來。
袁世凱沒有看見慈禧、光緒的表情,但對鐵良的反應卻十分滿意,又轉向慈禧、光緒,道:“太後,皇上,臣以為令海外華人出兵關外,看似驅虎吞狼,但實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