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激進的建議,也把其他人嚇了一跳,張之洞本不想多話,這時也忍不住出言反對,認為海外華饒兵威太盛,而現在朝廷的新軍尚未練成,這時和海外華人開兵見仗,恐怕是對朝廷不利。
張之洞也算是清廷的老臣,聲望僅次於李鴻章,一般他發言之後,其他縱然有不同看法,也不會直,而是較為婉轉的表達,不過榮慶卻毫不客氣的斥責張之洞是在縱寇為患,海外華人所以坐大,就是因為朝廷一直在放縱之故,以致現在成了氣候,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而現在海外華饒野心畢現,豈能再放縱下去,隻能全力征剿,方才可以消除此患,以保朝廷平安。
而鐵良則又獻了一計,不妨可以效當年平定長毛之亂,請列國出兵,幫助朝廷平亂,最好讓列國去和海外華人拚個兩敗俱傷,朝廷正好從中坐收漁人之利,此為驅虎吞狼之計。
聽完了鐵良的話之後,張之洞也不禁大驚失色,請洋人出兵去打海外華人,這是好玩的事情嗎?雖然當年平定長毛之亂時,清廷確實請過外國軍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國人華尓組建的洋槍隊,但這些軍隊實際都是雇傭軍的性質,與各國政府無關,甚致其成員也不全是洋人,有相當一部份定中國人,而且在平定長毛之亂的大局中,其實無足輕重,主要的力量還靠曾國藩的湘軍。但現在的清廷,那裏去找第二個曾國藩,那裏去找第二支湘軍呢?
如果請各國政府出兵相助,可遠不是雇傭軍可比的,各國具為貪得無厭之輩,甲午之後三國幹涉還遼,雖然清廷保住了遼東半島,但俄法徳三國均以還遼有功為由,俄國強租了旅順、徳國強租了膠澳,法國則協迫清廷簽署《中法續議界務條約》,將雲南的猛烏、烏得、磨丁、磨別、磨杏等地均割讓給了法屬印度支那(相當於今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如果再請各國出兵征剿海外華人,又需要拿出多少利益來填滿各國的欲求呢?因此張之洞也拒理力爭,堅持不能請列國出兵。
而榮慶、鐵良也不甘示弱,毫不客氣的將養寇自重,縱虎為患等一頂頂大帽子送給張之洞,甚致暗示張之洞和海外華人有勾結,也把張之洞氣得須發亂顫。
其實榮慶和鐵良這樣的主張也是有原因的,雖然這時大部份滿人仍然在渾渾噩噩的過日子,但也還是有一些頭腦清醒,並且充滿了現實危機感,榮慶和鐵良就是其中的代表,在這些滿人看來,清廷最大的危機並不是歐美列國,而是國內的漢族勢力崛,因為歐美列國要的不過是經商權力,最多就是割幾塊地方,而漢族要的卻是大清的整個江山,由其海外華惹陸以後,這種危機感就更為強烈了。
海外華人是前朝後裔,這本身就是不讓人放心的身份,當然在滿人看來,海外華人就是前朝的漢人,自然是多了幾分猜疑,何況海外華人在登陸之後,先是割據山東,又排擠山東的滿人,前不久的海外護僑中竟以國家的名議與荷蘭簽約,並且大肆收買南洋華僑之心,種種這些舉動,在滿人看來都是顛覆大清的行為,但漢族大臣如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人在朝中卻對海外華人卻是多方維護,這更是讓不少滿人懷疑他們的動機。
就在前不久,在滿饒圈子中流轉著一則流言,是現在己有不少漢族大臣己和海外華人勾結起來,企圖要推翻清廷,恢複漢族的江山。榮慶和鐵良等人對這則流言深信不疑,雖然在流言中並沒有點漢族大臣的名字,但在榮慶、鐵良的心裏,已將不少漢族大臣對號入座,張之洞自然是榜上有名,因此這時兩人也毫不客氣的怒懟張之洞。
而看著軍機大臣們要麼一言不語,要麼成了互相攻擊,慈禧也不由得一陣心煩,猛的一拍座椅的扶手,道:“夠了。”
聽到慈禧發話,榮慶、鐵良、張之洞才都不話了,垂手低頭而立。慈禧怒叱逆:“看看你們成什麼樣子,皇上找你們來,是讓你們拿個主意,不是讓你們來黨同伐異的。”
“黨同伐異”這個詞的份量是相當重的,因為曆朝曆代都相當忌諱大臣們結黨的,因此眾軍機大臣,包括沒有參加爭吵的幾個人也都不禁噤若寒蟬起來。
雖然震住了所有人,但慈禧的心裏也不好受,滿朝的大臣,竟然沒有一個能好好給朝廷出個好主意,過了好一會兒,慈禧才道:“算了,你們都跪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