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後麵是指揮車廂和補濟車廂,指揮車廂裏除了指揮人員之外,還有醫務人員和一部份工程人員,主要是搶修鐵路,並裝配1門雙聯75毫米火炮,2門50毫米速射炮,2挺馬克必機槍;補濟車廂主要是裝載食物、飲用水和緊急搶修鐵軌的材料、配件,補濟車廂不配備武器,最後才是主炮車廂,每節車廂裝配兩門240毫米40徑倍火炮。列車的裝甲采用鈞質鋼板,厚度在50-120毫米之間,畢竟裝甲列車是陸隊支援武器,不必要用更厚的裝甲。
本來陸軍部是希望安裝同戰列艦一樣的280毫米火炮,但考慮到是第一次製造裝甲列車,而大口徑的火炮開火的後座力極大,在開火之前,不僅要將主炮車廂與列車脫離,而且主炮車廂還要放下支持杆,支撐住地麵才行,因此選擇保守一些的方案,隻裝配240毫米火炮,等第一輛裝甲列車製造出來以後,積累製造經驗,並測試使用效果之後,再考慮在後麵的裝甲列車上安裝更大的火炮。
其實240毫米火炮也不算了,和目前海軍的拓海號裝甲巡洋艦的主炮是同一型號。德國在早期建造的愷撒·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維切爾斯巴赫級戰列艦都是使用的這一口徑的火炮。
而裝甲列車的動力是用兩個火車頭牽引,每個火車頭均配一節煤水車廂,這一方麵是增加火車的動力,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再掛幾節車廂,運輸物資;另一方麵在一些特殊情況下,裝甲列車也可以一分為二,分頭單獨作戰,不過火車頭位於兩節運兵車廂之間而不是在列車的首尾,這也是為了盡為保護車頭的安全。
總體來看,陸軍部設計的裝甲列車基本就是一個移動火炮車,堪稱為陸地戰列艦,即使不算主炮的火力也差不多可以和一個團相當,主要是沿鐵路為陸軍提供火力支援,保護鐵路線和交通樞紐,由於一列裝甲列車配備了4個連的步兵,因此還可以獨立作戰。不過240毫米火炮的射程可以達到20-25公裏,最大仰角發射,甚致可以接近30公裏,這個射程相當可觀,而且威力巨大,填藥量可以達到40公斤左右,對於陸軍攻擊敵軍的防線、堅固工事有極大的幫助作用。
而在牽引火炮方麵,陸軍部決定成立一個獨立的155亳米重炮團,不屬於其他部隊,而是視戰場情況編入需要的部隊作戰。
重炮團分為2個機動營和一個普通營、一個機動重炮連。每個機動營配備12門155毫米火炮;下設3個連,每個連裝配4門,每門火炮由一輛汽車牽引,而每門火炮配備士兵60人,由兩名穿越戰士指揮,同時還兼任司機;另外每門火炮還是要配4匹馬,主要負責運送炮彈、配件等物資;連部、營還專配一輛運輸車;團部配備2輛運輸車,共計需要34輛汽車。另外每個機動營還專門配備一個工程連,主要是負責戰場的臨時道路、橋梁修建,畢竟機動營對道路的要求要高一些;而普通營配備16門155毫米火炮,設4個連,每個連裝配4門,每門火炮配備12匹馬。
機動營主要是在戰場上機動布置,而普通營則隻能依托鐵路進行布置,但俱體的使用還是要看戰場的實際需要和情況。
而機動重炮連隻裝備了4門火炮,但卻是200毫米級別的大口徑火炮,並且不是用汽車牽引,而是直接安裝在汽車上,當自行火炮用。
原來陸軍成立重炮團時,並沒有考慮200毫米級別的火炮,但在查詢了穿越的車輛,發現居然還有幾輛50噸級的載重卡車,這些車輛用來當牽引車確實是有些浪廢噸位了,而且計劃中的車輛數額也沒有用完,因此陸軍部進行協商之後決定充份利用這些車輛,改造出4門自行火炮,安裝200毫米火炮。另外還配備2輛運輸車,這樣剛好是使用了40輛汽車。
雖然裝甲列車裝配了240毫米的火炮,但必須要依托鐵路沿線布置,隻有在鐵路沿縱30公裏以內才有用,一但戰場偏離出這個範圍,裝甲列車也就沒有用武之地了,而這4門200毫米的自行火炮則可以不受鐵路的限製,理論上可以布置在任何戰場,盡管200毫米火炮的威力要遠於裝甲列車的240毫米火炮,但在陸地戰場,這個級別的火炮是相當可觀的,遠勝過155毫米火炮,更何況還能夠機動布置。因此機動重炮連的成立,可以彌補裝甲列車的不足,將人民軍陸軍的攻堅能力提升一個層次。
而軍委和行政院對陸軍的設計計劃都是一路綠燈,完全暢通無阻,陸軍部自然十分高興,立刻組織人員,著手開始建造、改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