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四章 作戰計劃(二)(2 / 2)

“由其是像火炮這樣的重型裝備,由於需要快速的進出戰場,不僅對運輸的要求更高,而且對騾馬驢的素質的要求也更高,以馬為例,我國的馬匹主要是蒙古馬係,雖然和歐洲馬係相比,蒙古馬的體形較,但有吃苦耐勞、易伺養、耐力好的優點,因此做為戰馬也可以一用,但作挽馬用,蒙古馬體形,力量弱的缺點就被無限放大,一般一匹蒙古馬的拉力為200-300公斤,而歐洲馬的拉力普遍在400公斤左右,有些重型挽馬,如英國的夏爾馬的拉力甚致可以超過了500公斤。”

王雲鵬有些懷疑道:“一匹馬隻能拉2、300公斤嗎?我記得就是一輛人力車也能拉動2、300公斤的貨物啊。”

肖建軍解釋道:“這裏所的拉力,是指長時間的拉行,至少要確保能夠連續拉行2-3的行軍時間,一輛人力車是可以拉動2、300公斤,但如果要連續拉行,至少需要兩個人進行輪換,如果隻是短途拉行,既使是蒙古馬,也能拉動5、600公斤,在極限條件下甚致是可以拉動1噸的貨物。”

王雲鵬點零頭,道:“原來是這樣。”

諸亞平接著又道:“這個時代的陸軍火炮重量,75毫米炮為1.5-1.8噸,100毫米炮為2噸左右,125毫米炮為2.5噸左右,而155毫米炮一般要超過3噸,馬拉火炮一般是采用三駢六馬的模式,也就是一共6匹馬拉一門炮。這樣簡單的將拉力相加,6匹蒙古馬隻能拉動75毫米炮,當然少數強壯的蒙古馬拉力強,也能免強拉動100毫米炮,但125毫米炮就隻能用歐洲馬才能拉動了,好在是我們在山海關一戰中,繳獲了一批三河馬,現在又向俄國購買了一批三河馬,這種馬屬於大中型馬,不僅有蒙古馬吃苦耐勞的優點,而且拉力也比蒙古馬大得多,可以拉動125毫米炮,好在是隻有甲種師才裝配了125毫米炮,因此我們現在的三河馬也夠用了,但要拉動155毫米炮,即使是三河馬也不行了。”

徐濟超道:“那麼我們不能增加拉炮的馬呢?用8匹馬拉,甚致是10匹馬拉?”

諸亞平搖了搖頭,道:“不行,三駢六馬的模式,是畜力牽引的最大編組,經過數百年時間的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如果再增加一駢,在行進時各馬匹的步伐就會互相幹擾,無法發揮拉力,在舊時空裏,日本曾經實驗過四駢八馬的牽引模式,但無一例外的全部失敗,後來不得不采用最笨,也是唯一的辦法,就是培育自已的優良重挽馬種,因此增加馬的償試,根本就不用試了。”

王雲鵬道:“不會吧?其他國家是怎麼弄的呢?難到陸軍就不能用155毫米級別的火炮嗎?”

諸亞平道:“歐洲有重型挽馬,而且歐洲的鐵路比較發達,因此可以通過火車將重型火炮送到戰場附近,再使用畜力進行短途運輸。如果實在不行,就隻能換馬拉運,或者是將火炮拆卸,分開拉運,到了戰場再進行組裝。”

王雲鵬道:“那麼我們也可以采取這種模式啊!”

諸亞平道:“其實我們有更好的方法,就是用汽車牽引,我們穿越車輛一共有77輛,其中有19輛載重卡車,35輛工程車,基本都可以拉動155毫米火炮,大部份車輛的動力還有富餘,可以運載一部份炮彈或士兵,我們的計劃是,專門組建一個155毫米火炮團,一共備配40門炮,其中24門由汽車牽引,再配少量的運輸車輛,預計需更30-40輛,可以在戰場上快速機動布置,另16門則由畜力牽引,主要是利用鐵路線運輸,在鐵路線的周邊布置,做為補充。155毫米火炮對陸軍來是威力相當大的火炮,遠勝過125毫米火炮,因此擁有40門155毫米火炮,由其是有24門可以在戰場上快速布置的155毫米火炮,對我們來是一個相當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