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六章 對日談判(上)(2 / 2)

不過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首先是政府投資的工廠占了絕大多數,而私人經營的工廠比例太,根據舊時空的經驗,這當然不是一個好現像;其次是雖然有不少穿越者投身個人創業,但基本都是投入服務業,還沒有人投資製造業;而本土人投資的製造業工廠不僅規模不大,而且普通效率不高,基本還是手工生產,極少使用機器,這主要是由於目前的本土人投資,基本還是一些個體手工業者,他們見現在市場繁榮,自己又有一技之長,於是招集幾個人就開個工廠。但投資有限,而且個體手工業者的目光有限,對先進技術的了解也不多,因此也限製了他們開辦的工廠的發展。

工礦企業也是未來華東政府發展的另一個火車頭之一,因此為了讓製造業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華東政府在未來的工作用,需要用政策來加以引導,首先是吸引穿越者向製造業方麵投資;其次是對中工廠,由其是微工廠的投資者要加以培訓教育,將他們由傳統的手工業者轉變成為現代的企業管理者,並且積極吸引本土饒有錢人投資到製造業中來;最後就是要努力吸引外來的資金投資,當然這些方麵,有的己經開始實施,而有的也在討論相應的細節問題。

當然從總體來看,華東政府在1902年確實是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幅增加,而民眾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整體提高,而華東政府自然會對此進行大力的宣傳,因此政府在民眾中的公信力、威望性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如果華東政府剛成立的時候,清廷在山東還有一定的影響力,那麼現在己經沒有幾個人在懷念清廷了。

不過華東政府的財政收入雖然得到了極大提高,但開支更大,1902年的財政支出竟高8266萬銀元,財政赤字高達2643萬元。其中軍費占了最大頭,達到2673萬,超過了支出1/3強,這也是最讓人詬病的地方,有人甚致半開玩笑這比日本更日本化,但現在人民軍正在組建完善中,因此軍費高一些也並不意外,另外這在中國曆史中也是正常現像,中國古代的王朝軍費一般都占支出的一半左右,這主要還是財政收入太低的緣故,甲午戰爭期間,清廷一年的財政收入是8千萬白銀左右,而日本的國土麵積隻有中國的1/30,人口隻有中國的1/15,但財政收入居然和清廷差不多,可見這個時代中國的財政收入,實際還是有巨大的潛力可以發掘的。

而在開支中占第二位的五年計劃的投資,達到2285萬元,這兩項就超過了5000萬元。不過由於華東政府在之前和八國聯軍的戰鬥中,獲得了大量利益,僅從八國聯軍那裏收繳的白銀就多大9000餘萬兩,因此盡管1902年存在大量的財政赤字,但還是可以填平。而考慮到華東政府還有足夠的準備金,而且經濟還會有進一步的發展,在未來逐步實現收支平衡,甚致是還有盈餘,也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

另外在這一年裏,華東政府還取得了一個巨大的成就,就是貨幣改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銀元的發行十分順利,就連紙幣也沒有引起太多的爭議,這一來是有政府的強力支持和信用保障,二來是華東政府有大量的白銀作保證金,可以隨時兌換;三來銀元確實要比白銀使用方便,因此很快就得到了民眾們的支持。畢竟可以兌換白銀,又能買到商品,也能夠用來交納稅賦,誰會不願意使用這樣的貨幣呢?

盡管現在仍然是白銀、銀幣並用的階段,但在津、青島這些經濟發達地區,銀幣己經占據了貨幣流通的主導地位。而對華東政府來,這是整頓、規範金融秩序的重要一步,並且保障了華東政府的經濟有序,健康發展。

而就在新年剛過,日本更換了駐青島領事,由鬆井慶四郎代替伊集院彥吉,出任駐青島領事。鬆井慶四郎原來擔任日本駐清廷公使館參讚,並曾代理過一段時間的公使,對中國的情況十分了解,日本委任他擔任青島領事,也表明對這個職位的重視,畢竟青島領事實也相當於駐華東政府的公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