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和人民軍聯歡的是德國海軍,但戰術素養的根基卻是植入每一個德國軍饒基因中,他們當然看得出來,海外華饒足球隊在球場上的跑動、配合都帶有明顯的戰術風格,甚致可以是符合戰爭的原理,而這也表明海外華饒軍隊至少是一支有相當組織、紀律、戰術素養的軍隊,決不是烏合之眾,取得對八國聯軍的勝利,也絕不是偶然的。因此對人民軍也不覺又多了幾分尊重。
軍隊的聯誼也結束,接艦工作組在德國的社交活動也告一段落,而且這時所有的人員也都恢複得差不多了,因此該幹正事了。
這時兩艘軍艦仍然在船廠裏進行檢修調試,在近期內還不能出海試航,隻能在停泊狀態上艦學習操作。而且士兵們在青島的模型艦上己經熟悉了艙室的結構布局,主要的學習是艦上的各種機器、武器的操作,而在靜泊狀態下,也就沒有必要再去基爾造船廠,就在漢堡的布洛姆-福斯造船廠裏學習就行了,畢竟兩艘軍艦的結構是完全一樣的,而且這樣也方便來往。從漢堡到基爾隻有大約90公裏的距離,去一趟需要3個時左右的時間。
於是就在第二,所有的接艦人員都去布洛姆-福斯造船廠,在船廠的安排下,開始學習軍艦的操作方法。
而這時德國海軍部對穿越者的兩個方案的評估結果也出來了,最終選擇的還是第一個方案,即青島型防護巡洋艦的火力加強版,而不是裝甲版。
德國海軍部的評估是相當嚴謹的,並且對穿越者作出德國海權的定位也相當讚同,目前徳國的海外利益並不多,因此防護巡洋艦的主要功能是執行破交任務,而不是護航,保衛殖民地,因此火力加強版就完全足夠了,而裝甲版有些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隻是執行破交任務,則功能有些過剩;如果是協助主力艦參加海上決戰,爭取奪製海權,則又顯得力不從心,萬噸級的裝甲巡洋艦才是首選,畢竟7000噸級裝甲巡洋艦適合像意大利這樣二等海軍國家,並且有少量海外利益;或是阿根廷這樣的中型海軍的國家,一肩挑多能,破交、護航、保衛領海,甚致是參加海戰作戰。而對德國這樣國力強大,而又立誌要建造一支能與英國比肩的海軍,就沒有這一類裝甲巡洋艦的位置。
於是德國海軍部立刻做出了決定,選擇火加強版,並且將一批建造四艘,首艦命名為薩摩亞號,因此稱為薩摩亞級防護巡洋艦,其餘三艦分別為新幾內亞號、馬裏亞納號、東非號,這些名稱都是目前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也是這型軍艦將來的任務之一,保護並威攝這些殖民地,這原來是維多利亞路易斯皇後級防護巡洋艦的任務,但四艘皇後級防護巡洋艦被批入遠東艦隊,被穿越者全殲,這也是德國要再建造大型防護巡洋艦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德國海軍部還決定委托穿越者,設計一型萬噸級別的裝甲巡洋艦,現在德國共建造三級共計4艘裝甲巡洋艦,分別是俾斯麥伯爵號、海因裏希親王號、阿爾伯特王子級艘,並且正在建盧恩級二艘,不過徳國海軍部對這4型裝甲巡洋艦的設計都不是很滿意,主要的原因還是設計經驗不足,而且對海軍的定位也不準,平衡不好火力、防禦、速度之間的關係。
其實在徳國早期建造的幾種軍艦中,都承在著一些設計不合理,或是定位不準的問題,這也是大陸國家走向海洋國家必須付出的代價,畢竟經驗積累是需要時間的,後來德國幹脆就仿照英國軍艦的設計,到是解決了軍艦的設計問題,但這又造成德國軍艦始終要比英國軍艦慢一步。不過在這個時空裏,穿越者的出現,使德國有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上一章的“注”居然忘了寫注解,在這一章裏補上:
阿亞圖拉級驅逐艦是美國1978-1979年為當時伊朗的巴勒維王朝建造的一型防空驅逐艦,共計4艘,但1979年伊朗宗教領袖阿亞圖拉霍梅尼發動*革命,推翻親美的巴勒維王朝,建立政教合一的*共和國,在政治上倒向蘇聯,因此美國拒絕向伊朗交付這4艘驅逐艦,編入美國海軍服役,定名基德級驅逐艦,於1999年退役封存。在2003年4艘基德級驅逐艦又啟封整修,新給中國台灣,又稱為基隆級驅逐艦,一直服役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