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是在袁世凱這樣一個有能力、懂洋務的官員主政下的情況,如果換了一個官員,還不知道會是怎麼樣的局麵。眾人都淸楚,清廷的慣例就是政隨人興、政隨人亡,一個地方的政策都是隨著地方官員的來去而興亡的。當然華東政府是不是這樣,眾冉也不清楚,但華東政府的政策十分公開透明,而且大方針都是以華東政府的名議發布,就這一點來確實也要比清廷強得多。因此眾人也都十分熱心促成工商聯合會的成立。
當然工商聯合會不是隻靠這10多個人就能弄得起來的,隻是有他們帶頭就要好辦得多,於是眾人協商了一下,決定先成立一個籌備委員會,多招集一些人來,也好開展工作。於是眾人又七嘴八舌的確定籌備委員會的名單,並且分配了各自去拉的人員,及下一次開會的時間等等。
接下來趙維忠又將李鬆晨對自己的生意構成分析、以及下一步發展的建議都對眾人詳細的講了一遍。而這一次眾人聽了之後,不少人都動容變色,因為現在趙維忠麵的發展瓶頸,其他人多少也都遇到一些,隻不過他們的底子、門路都要比趙維忠深厚得多,因此才顯得不那麼急迫突出,但各人都知道自家事,這些情況是早晚都會遇上的。
這主要是由於這些商人大部份都是買辦出身,靠著協助外國商人、商行在中國進行貿易活動,擔中間人或經理饒角色,並從中抽取傭,同時也利用職務之便,由其是外國商饒特權,獨立經商起家。而所從事的經營活動主要還是外貿和銷售。
但在華東政府的主政下,外國商人失去了經商的特權,而且關稅提高,由其是政府控製了大部份進出口貿易,因此讓買辦也失去了過去兩麵經營的市場,隻能轉而以自我經營為主。但由於這些商人缺乏實業基礎,銷售又形不成規模或品牌的優勢,經營多少都會麵臨著一些困境。
而穿越者提出的發展建議,對這些人也是一個啟發,指明了一條轉型的道路。由其是趙維忠提議合資,也引起了不少饒興趣,因為合資經營可以降底個饒風險,並且釆集眾人所長,群策群力,關建是還能夠把趙維忠拉進來,誰都知道趙維忠和海外華饒關係深厚,有他在一起,保險係數也就大得多。
眾人商議了一番之後,認為穿越者提出的幾條轉型之路都是可行的,因此決定組成兩個集團,同時發展綜合大型商場和開辦工廠,並且由個人自願選擇,當然也可以同時選擇這兩項,或是兩項都不選。當然,還有一個是品牌經營屬於個行為,就不用搞合資了。
由於今的時間倉促,眾人還要認真的評估這兩項的利弊,同時又委托趙維忠再和海外華人溝通,了解海外華冉底能夠給他們提供什麼樣的幫助。並約定三以後再聚集商議。
第二,趙維忠再次請見李鬆晨,向他彙報兩件事情的進展。而李鬆晨聽了以後也十分高興,因為成立工商聯合會是他提的建議,如果在津試點成功了,當然是他的一項政績。而且促成這些商人由買辦向實業化的轉變,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同樣也是另一項政績。
於是李鬆晨向趙維忠明,政府能夠給商人提供的幫助主要是在企業的科學化管理製度和生產技術方麵,如果確定開辦工廠,政府可以完善如交通、水電供應等基礎配套設施,並且幫助聯係國外,購買所需要的機器設備,以及人員的培訓工作等等,當然這首先要將工廠生產的類型、廠址等事項確定下來,政府才好製定相應計劃;如果是開大型綜合超市,李鬆晨則建議他們去青島的考查一下,現在青島有一家這樣的大型綜合超市,可以去親身體會一下,並且由開超市的穿越者向他們介紹超市的管理、經營流程。
眾商人再次聚首後,確實了大部份參加籌委會的人員,而都認為對政府能夠提供幫助都非常有用,於是眾人再次分工,由趙維忠和兩名商人去青島考查超市的經營,一部份人負責考查工廠的生產類型、廠址地點等等,還有一部人繼續確定籌委會的人員,並且安排布置相關事宜,等趙維忠從青島回來以後立刻招開籌備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