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榮祿、李鴻章在頤和園裏住了三,而就在第三的上午,李蓮英來報,肅親王善耆、醇親王載灃、多羅貝勒載濤、載洵、鎮國公載澤等人在頤和園門口求見太後、皇上。
慈禧哼了一聲,道:“著他們進來。”
光緒一臉懵逼,而榮祿和李鴻章卻互相交換了一個眼色,彼此心照不宣,這才是慈禧留他們在頤和園裏的真正目地。因為處理青州的決議一公布,肯定會引起旗人不滿,來找慈禧理論,因此與其留在北京裏和旗人理論,鬧得沸沸揚揚,不如就在這個頤和園裏解決,這樣就不會驚動太大。
來的這幾個人都是清廷的宗室,也是庚子國變之後,清廷崛起的一批新貴。慈禧控製朝政有一個重要手段,就是注重平衡,拉一派打一派,不可讓一派獨大,近30年來清廷最大的政治派係是洋務派,因此慈禧一直都在扶植一個能夠牽製洋務派的政治勢力。
在甲午之前,慈禧是利用淸流派來抵消洋務派。而戊戌政變之後,清流派因為支持光緒而勢微,於是慈禧改為扶持宗室,提拔了自己的侄女婿端郡王載猗、以及莊親王載勳、輔國公載瀾等人,並立載猗的兒子傳雋為大阿哥。而回京之後,因為有人要為庚子國變負責,結果大阿哥被廢,載猗、載勳、載瀾等人都被削爵,但慈禧又提拔了一批新的宗室人員。
肅親王善耆是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肅武親王豪格的十世孫,也是清廷的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而醇親王載灃,多羅貝勒載濤、載洵都是光緒的異母兄弟,雖然慈禧不喜歡光緒,但頗為感念光緒的生父,前醇親王奕譞對自己的忠心,因此仍然提拔奕譞的兒子,甚致親自給載灃指婚與榮祿的女兒成親;鎮國公載澤的爵位雖然差一些,但是清聖祖康熙的六世孫,也算是嫡親正宗。
這幾冉頤和園來救見慈禧、光緒,當然就是為了文瑞的事情。本來穿越者的折子送到北京之後,這幾個人就跳得最高、叫得最凶,口口聲聲這件事情不能算完,一定要海外華人付出代價,為文瑞報仇等等。
而昨軍機處決議認定文瑞造反,這幾人頓時都急了,其實他們到不是為了給文瑞討個法,而原想借這個機會恢複滿饒權勢,但如果朝廷認定文瑞是謀反,那還怎麼借勢呢?因此急忙連袂趕到頤和園來求見慈禧,一定要勸慈禧收回成命。
見禮之後,善耆道:“太後,文瑞分明就是被海外華人誣陷害死的,他怎麼會謀反呢?而且海外華人如此狂妄大膽,竟敢攻擊八旗駐軍,謀害勳爵,罪不容赦,絕不能輕討啊。”
載澤道:“是啊,太後,海外華人如此猖獗,朝廷如果還不加以懲處,這下那還有咱們旗饒容身之地啊。”
載猗、載勳、載瀾也都紛紛發言,當然也都是要嚴懲海外華人,為文瑞報仇之類。
慈禧麵沉如水,道:“依你們的意思,應該怎麼辦呢?善耆,我現在就讓皇上下旨,讓你領軍去剿滅海外華人,你敢去嗎?”
善耆怔了一怔,道:“這......”
慈禧又道:“載澤,青州知府正空著缺呢?你去做青州知府,正好和海外華人較量較量,好不好?”然後又一指載猗、載勳、載瀾等人,道:“還有你們,誰敢去山東,直管告訴我,我馬上就下旨。”
載澤等人不禁都低下了頭,不敢接慈禧的話。別看他們叫得凶,但心裏都很明白,現在朝廷那還有能力懲治海外華人呢?自己去對付海外華人,不是找死嗎?
慈禧又“哼”了一聲,道:“怎麼都不話了,你們不是要嚴懲海外華人嗎?怎麼叫你們去山東、去抓海外華人卻都不回話了呢?”
見幾個人都低頭不話了,榮祿也知道該自己打圍場了,讓兩邊都有台階下,於是道:“文瑞冤不冤枉,太後難到不清楚嗎?但現在朝廷剛剛回京,百廢待興,豈能輕易再起兵戈,何況海外華饒勢頭正盛,朝廷才不得不暫避鋒芒,此正是不忍則亂大謀啊,隻等朝廷休養幾年,準備充足之後再收拾海外華人也不遲啊,你們那裏懂得太後的明見呢?”
話到這一步,善耆等人也知道不能再爭執下去了,其實榮祿的也不是沒有道理,在這個時候,朝廷確實不能和海外華人翻臉,因此再要堅持,把太後惹惱了,恐怕沒有好結果。於是也隻好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