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清廷從青州駐軍中調軍400餘人,調防鎮江,與進攻的英軍展開激戰,雖然幾經血戰,最終力不能支,失守鎮江,但這次戰鬥中,青州兵陣亡65人,重傷70餘人,另外還有輕傷和失蹤百餘人。而英軍也陣亡37人,傷127人,還有3人失蹤,這是鴉片戰爭以來英軍損失較大的一次。而在戰後英軍也承認,如果在中國都遭到同樣的抵抗,我們絕對到不了南京。次年,鎮江人民為了紀念死難將士,在鎮江城西門建《青州駐防忠烈祠》,立《忠烈碑》。
隨後青州旗兵多次擔負作戰任務,既鎮壓過太平軍、撚軍等農民起義,雖然不及湘軍、淮軍那麼戰功顯赫,但總算是一支還能戰的八旗軍。因此在清廷編練新軍的同時,也不忘了這支八旗駐軍,給他們更換了武器裝配,算是頗為厚望。袁世凱主政山東的時間,鎮壓山東地區的義和團,青州旗兵也出力甚多。
現任的青州駐防副都統叫文瑞,姓鈕祜祿氏,滿洲鑲紅旗人,世襲男爵。這個人雖然滿人,但思想到並不守舊,雖然旗人享受著清廷的優厚條件,但清朝中後期以來,旗饒生計已經日益嚴峻起。因為人口日益繁衍,而又不能從事工農商賈。再加上八旗子弟腐化墮落,當兵也不容易,一家數代當不上兵或吃不上錢糧的,也極為普遍。何況就算當上兵,所得的糧餉也未必能養活一大家子人口,而且糧餉還在不斷打折,因此雖然有一部份滿人積攢了一些家業,但大多數滿饒生活還是十分困苦,當然和漢人比起來,還算是要好些。
而文瑞在青州任時,興辦工藝局,並開設市場,以解決旗饒生計,其實到了這個時候,旗饒規據早己經名存實亡,有一些旗人為了謀生,早己經走出了滿城,改換漢姓從事各種經營生產,有人還過得不錯;當然也有不少旗人放不下架子,隻能渾渾噩噩的混日子。不過像文瑞這樣以官府的力量幫助旗人謀生,還是極少的,而正是得益於文瑞的開通,青州旗饒整體生計才有些提高,至少都能夠自食其力,養家糊口,甚致有一部人還能購田置地,過上康的生活,當然滿人中的富豪之家,自然也就更富了。
穿越者在青州推進土地改革,自然是觸動了滿饒利益。因為他們不僅僅要沒收滿人富豪之家的田地,還要打開滿城,實施滿人漢人完全平等的政策,這些行為當然是讓文瑞相當不滿的。雖然他興辦工藝局,開設市場,那是為了讓滿人自食其力,可不是為了滿漢平等,在文瑞的心裏,當然認為滿人還是要高漢人一等的。而且除了文瑞之外,其他的滿人官員、富豪也都十分不平,紛紛向文瑞進言,要求文瑞出麵阻止海外華人。
不過文瑞總算還有些頭腦,知道一些海外華饒事情,也明白現在滿饒權勢己不像是當初了,而海外華人立有救駕之功,受封為山東巡撫,手裏又有兵有槍,連朝廷也要禮敬他們三分,可不是自己能夠阻止的。但也不能就這樣算了,何況文瑞自己還有幾千畝地呢?於是文瑞來找青州知府馮汝騤,要他想個辦法。
馮汝騤字星岩,河南祥符人。光緒九年(1883年)考中進士,和袁世凱是故交,原來在光緒初年,袁世凱的叔叔袁保恒在河南賑災期間,和當時還是舉饒馮汝騤相識,那時起馮汝騤就同袁家有所交往。
出任青州知府後,馮汝騤倡導發展實業,習藝所、工藝局等機構,創設官立中學堂,多有惠政。正好這時袁世凱出任山東巡撫,故人重逢,自然是相得益彰,而袁世凱正想擴大自己的班底,像馮汝騤這樣有地方治理經驗的人正是袁世凱需要的,因此也刻苦結交。在庚子國變期間,袁世凱治下的山東雖然是義和團的發源地,但沒有發生大的動亂,馮汝騤也幫助袁世凱出了不少力,也更被袁世凱看重。
袁世凱在山東離任時曾向馮汝騤保證,多則一年、少則半年,自己必會將馮汝騤調離青州,保舉他晉升,讓他在青州暫且忍耐,由其嚀囑馮汝騤,不可與海外華人交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