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派的意見爭執不下,而這時上海談判成功,中國戰爭徹底結束,伊藤博文如諾辭去首相的職位,由山縣有朋一派的桂太郎接任首相組閣。至此,山縣有朋、伊藤博文這兩位主導開創明治維新的元老都徹底退出了一線的政治舞台,而轉入隱居幕後操縱日本的政權。而伊藤博文決定親自訪問俄國,為挽回兩國的關係做最後一次努力。
但伊藤博文的這一次訪問並沒有取得成功,在聖甭堡,伊藤博文和俄國外交大臣多姆斯多夫、財務大臣維特分別舉行會談,兩人都反對日本在韓國享有絕對的權力,但同時卻要求俄國在滿洲享有絕對的權力,多姆斯多夫甚致對日本發出戰爭威脅:日本如果不同意這一點,我們定將在海上和陸上作出軍事犧牲,戰爭開始可能會對我們不利,但最終必定是以日本的失敗而告終。
而會晤完多姆斯多夫和維特之後,伊藤博文立即決定終止對俄國的訪問回國,並且支持日本與英國結成同盟。雙方於1901年10月16日重新開始正式談判,並且迅速的達成協意條約,11月6日英國提出鄰一次草約,11月28日,日本政府通過了日方修正案,12月7日得到了皇的批準。
1902年1月30日,日本代表林董和英國代表蘭斯頓在倫敦簽署了《英日同盟協約》,協約主要內容為:
(1)日本在中韓兩國,英國在中國擁有特殊的利益,各自的利益在受到侵害時,將采取必要的措施。
(2)日英雙方為了保護以上的利益而和第三國開戰的時候,另一國將保持中立。
(3)在上述情況下,如果交戰中的第三國和其他一國或數國結成同盟進行參戰的話,日英將協同作戰,媾和也將根據同盟國相互間的協議進校
(4)日英兩國不締結有害於前記利益的其他條約。
(5)在危及兩國利益的時候,要相互通報。
(6)同媚有效期為5年。另外,根據同時交換的公文,雙方約定,日英兩國海軍平時要加強協作,在入塢修船、補給煤炭等方麵相互提供方便;並且明確表示,在遠東水域日英兩國要努力保持優於第三國的海軍力量。
而華東政府收到英日同媚消息,有兩個渠道,一是英、日兩國向華東政府發來的正式照會。英日同媚目標是對付俄國在遠東的擴張,而華東政府也同樣是英、日兩國需要爭取來共同應付俄國的同伴,畢竟華東政府也是遠東一支不可視的力量,至少不能將華東政府推到俄國的那一邊去。因此英日兩國幾乎是同時通過津領事館正式向華東政府發來外交照會,正式通知華東政府,英日兩國為了應對俄國在遠東的擴張而結盟,並不針對其他國家,希望華東政府不要做過多的解讀,並且都表示願意和華東政府加強合作的意向。
而另一個渠道就是由德國通知的,就在華東政府收到了英、日兩國的外交照會的兩以後,留在青島的德國海因裏希親王接到了威廉二世的電報,向華東政府通告英日兩國結媚事實,並表示英日結盟不僅僅是針對俄國,同時對華東政府也是一個巨大的威脅,而德國願意為華東政府提供支持,應對俄國和英、日兩國。
原來得知英日結盟之後,德國國內立刻對這一同盟進行評估,得出的結論是這一同盟對德國有利,因為現在德國外交的最大目標是拆散俄法同盟,而施現的方法就是鼓動俄國將目光投向遠東,而英日同媚建立,無疑是給俄國在遠東製造了一個強大的對手,必然會迫使俄國將更多的力量投入到遠東地區,這樣就無瑕歐洲的事務,法俄同盟也就名存實亡了。
如果俄國擊敗日本,將迫使英國不得不走到前台,親自上陣和俄國對抗,這樣英、俄雙方就都不得不求助於德國的協助,因為無論德國支持那一方,必然會使那一方的勝算大增,因綽國將居於十分有利的外交位置;而如果日本擊敗俄國,徳國就可以趁機向俄國施於援手,拆散法俄同盟,甚致將俄國重新拉回到三皇同盟中來,用威廉二世的話,就是:一頭把血流盡聊熊是不那麼可怕的,甚致可以撥了爪子供自己駕馭,隻要給沙皇灌上幾口外交迷魂湯,就可以使其變為馴服的反英工具。
而對華東政府,威廉二世認為也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威廉二世的構想是:德國可以和華東政府結成某種同盟關係,然後借華東政府這個跳板介入到遠東地區的竟爭中,在這場大戰中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因此威廉二世才發電給海因裏希,向華東政府傳達德國的態度。
當然,在舊時空裏,威廉二世就是以喜怒無常,反複不定,而且又眼高手低,並以不靠譜的奇思妙想而著稱。而這個充滿不切實際幻想的構想也表明,在這個時空裏,威廉二世也依然沒有什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