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造艦計劃〔六〕(2 / 2)

而英法美三國的領事接到了華東政發出的招標公告之後,也都不敢遲疑,立刻發電給國內通報,這可是一筆數額巨大的造艦合同,而且這就是各國領事的職責之一。

不久之後,英法美三國就通過領事回複華東政府,表達會派遣廠商來參與競標。畢竟這樣大的國際軍艦定單在這個時代並不多見,像日本那種“六六艦隊”的好事,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因此世界各大造船廠商都不願放棄這個機會。

而就在這時,津方麵又向青島發來報告,原來是清廷新任的直隸總督袁世凱通知津政府,希望和津方麵協商交割津老城的事宜。同時也要求穿越者派人去上海,交割上海新區,並且和輪船招商局以及太古、怡和洋行協商經營航閱事宜。

在秦錚去西安之前,曾和李鴻章談成過一個靑島密約,穿越者以津老城,向清廷交換上海的一塊土地,建立上海新區;而清廷則航運經營權,向穿越者交換漕運、官運可自由通行津港口的權力。以及雙方在津同治相處的一係列規則,包括拆除津老城的城市,駐軍及警察數量、武器等等事宜。

這時慈禧、光緒一行終於回到了北京,雖然皇宮裏的財物包括宮女都被穿越者搜刮一空,隻剩下若大的宮殿和一群太監,但好歹還是又回到了北京,又回到了淸廷的權力中心,慈禧也終於鬆了一口氣。留守北京的慶親王和李鴻章也為慈禧準備盛大的歡迎儀式,總算是讓老太太高興了一些。

而清廷慶賀了三之後,正式宣布了清廷新一屆軍機大臣的名單:慶親王奕劻任軍機領班,兼任北洋大臣,其餘人員為李鴻章,兼任總理府衙門上行走;榮祿兼任兵部尚書、武衛五軍總節製;王文韶、張之洞、趙舒翹、榮慶、鐵良,共計八人,滿漢各占四人。

其中除榮祿、王文韶、趙舒翹三人之外,其餘五人都是第一次進入軍機,當然李鴻章、張之洞都算清廷的老臣,無論是能力還是資曆,都足以進入軍機。而清廷將兩人同時調入軍機處,也是用心良苦的,因為兩人一向是麵和心不和,因此兩人同時進入軍機處,也是讓他們互相製肘,以免一方做大。

另外李鴻章、張之洞加上劉坤一,這三個人是東南互保的主要幕後推動者,缺少一人,基本就不可能促成東南互保,雖然清廷己經正式肯定了東南互保的正確性,但在慈禧的內心深處,對這些督撫大員不可能沒有芥蒂,因此把李鴻章、張之洞都調入京城,也是讓他們離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隻留下一個劉坤一,一則是軍機處沒有那麼多位置;二則是把東南互保的三巨頭全部都調離地方,也未免做得太明顯了。

而軍機處由親王領班,從同治時期己成為慣例,原來的軍機領班禮親王世鐸不想再幹了,因此慶親王出任軍機領班也就順理成章了。

八名軍機大臣中,隻有榮慶和鐵良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新人,而且這兩個人都是由榮祿推薦的。

榮慶是蒙古正黃旗人,今年43歲,1899年任山東學政結識簾時的山東巡撫袁世凱,頗受到袁世凱的賞識,兩饒關係日益密切,榮慶也因此通過袁認識了更多的顯貴要人。庚子國變以後,慈禧、光緒逃奔西安,榮慶被委以重任,協助慶親王辦理撫局事宜,又通過慶親王結識了榮祿,最終成為榮祿的密黨,這次是由榮祿推舉,以吏部尚書兼軍機處學習行走,這是給資曆尚淺的軍機大臣的正職官名。

鐵良更為年輕,才38歲,滿洲鑲白旗人,原來是榮祿幕府成員,協助榮祿處理各種軍務,以知兵自稱,並深得榮祿信任,榮祿將其舉薦入兵部,為兵部侍郎,並會辦京旗練兵,現在也是任軍機處學習行走。

榮祿是慈禧最信任的大臣,連繼啟用兩名榮祿推舉的新人進入軍機處,慈禧也是有意在扶植榮祿在軍機處的勢力,另外也是培養滿饒後晉新人,畢竟漢官那邊已出了一個袁世凱,滿人這邊總要有人頂上來才校其實在滿缺中,也出了幾個人物,除這兩人之外,還有載澤、端方、良弼等人,但都需要時間曆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