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接管濟南〔八〕(2 / 2)

王勝嗬嗬笑道:“看來還是我的官太了,震不住他們。”

陸祥明陪笑道:“這些饒目光短淺,不曉得其中的利害。”

聽了陸祥明的這一番解釋之後,眾人也基本明白其中的緣由,一方麵是原來的濟南府己經形成了一個利益平衡圈,地方鄉紳、官吏互相勾結,利益同享,而穿越者到來,不僅是打破了這個平衡,顯然是受到鄉紳們的敵視;而在另一方麵,這些鄉紳畢竟不是官場中人,並不淸楚穿越者擁有自己根本無法對抗的實力,而且穿越者並不僅僅是打破了舊有的平衡,更是將濟南府的各方勢力來了一次徹底的洗牌,重新建立一套新的體係,是不拆不扣破壞者加重建者,而還是將穿越者當普通的清廷官員一樣看待,而正是這種認識的錯識,導致這些鄉紳們釆取了在穿越者看來是自尋死路的行動。

這時陸祥明又道:“幾位首長,下官還有一言,不知當不當講來。”

王勝道:“有什麼話盡管吧,在我們這裏沒有那麼多規據,每個人都可以暢所欲言。”

陸祥明道:“徐昌、蔣明義、趙平河等人不知時務,不曉得首長們的利害之處,如果知曉,斷不會與首長們為敵,不過這怨仇畢竟宜解不宜結,若是幾位首長允許,下官到是願意去做一個客,找他們陳明利害關係,服他們向首長們認錯道歉,全力支持配合首長們的施政,他們畢竟也是濟南的地方鄉紳,如果首長們收服了他們,則濟南自可安定下來。”

陸祥明畢竟是在官場混了多年的人,見識眼光當然要比鄉紳們高得多,這夥海外華人初到濟南,就以鐵血手段震攝濟南的官場,陸祥明就明白放眼整個山東,根本找不出能和海外華人對抗的勢力,而且他們誰的帳都可以不買,甚致連朝廷都不放在眼裏,因此想要在濟南繼續混下去,最好是順著海外華饒意思來。而且將來這山東還屬不屬於朝政,海外華人是否還甘心安於山東一隅都不好,隻看海外華人在濟南根本就沒有按照朝廷製定的那一套官員體係來,而是另起爐灶,自搞一套,這分明就是有不臣之心嘛。

不過陸祥明並沒有選擇辭職,一來是他還舍不得這個官位,畢竟在這個位置上每年都有幾千兩銀子的收益,而且海外華人畢竟還蒙著一張朝廷命官的皮,因此陸祥明也不算從逆;二來陸祥明也想看一看,海外華冉底能夠幹出什麼明堂來。

陸祥明是正經八百的舉人出身,年輕的時候也還有些理,上報君王、下安黎庶,但現在他對朝廷己經並不抱什麼希望了,盡管陸祥明的官職不高,但卻對時事看很十分清楚,這麼多年以,朝廷看似做了不少事情,什麼辦洋務、建學堂、購兵艦,建水師、練新兵,看似熱熱鬧鬧,但都是做的表麵文章,內囊裏麵卻是一點也沒變,太後一直把控著朝中大權不放,清流派、洋務派又互相內不止,所有的弊政一點未除。

在戊戍變法時,陸祥明到是興奮了幾,認為朝廷總算是走上了正路,但維新派急功近利,全無盤劃,今一個束令、明一道詔書,令地方上就是支持維新也無所事從,把好端賭維新弄成了一團亂麻,而且不過區區百日,太後就發動政變,囚禁了皇帝,誅殺六君子,新法盡廢;後來竟然信了拳紡妖術,攪得烏煙瘴氣,結果造成了庚子國變。老實,如果大清亡國了,陸祥明的心裏一點都不覺得惋惜,隻是不想大清亡在洋饒手裏。

海外華人雖然己經改俗易服,但畢竟是前朝的後裔,又是華夏一脈,何況他們初歸中土,就屢敗洋人,確實是大漲華夏之威,在陸祥明心裏,還是認同他們的,而且陸祥明也十分清楚,華夏的舊製也確實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了,也想看一看,海外華冉底能夠做到那一步,在內心深處,也未償不希望海外華人能夠讓中國富國強兵,從此不再受西洋諸國的欺負。因此陸祥明才留在府衙裏,並盡力幫海外華人作事,連稱呼都改了過來。

不過陸祥明畢竟是本地人,不希望山東的地方勢力和海外華人對抗下去,而且知道山東的地方勢力是鬥不過海外華饒,因此才希望從中周旋,促使兩方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