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首先派馮國璋帶領一隊人馬,遠出三十裏,迎接海外華饒軍隊,而自己帶領著濟南府的全體官員以及北洋新軍的主要軍官在濟南外的東南永固門外等候,並且還排出了自己的全套儀仗。巡撫也算是清廷的封疆大吏,因此有一套十分排場的儀仗執式,需要多達30餘人,現在全部都排出來,也表示袁世凱對穿越者的看重。
這一次隨王勝的工作組來濟南的,隻有一團一營和一個騎兵連。同時還給他們配備了兩輛猛士車和一輛16人座的中巴車。因為他們這一批人是打前站的,用不著來那麼多,等他們在濟南立足之後,後續的人員才會在下一批次趕來。
這個時候的濟南城共有兩道城牆,內城牆是在明洪武初年(1368年),將原來的濟南土城牆加固,以磚石重修的。周長十二裏四十八丈(約6.1公裏),高三丈二尺(約10米),闊五丈。範圍大體沿舊時空的環城公園內沿岸,基本呈一個正方形,並在每一邊都開有一個城門,東為齊川門(俗稱老東門,今東門橋附近)、西有濼源門(俗稱西門,今西門橋附近)、南有舜田門(俗稱南門,今南門橋附近)、北有彙波門(今大明湖公園彙波橋),每個城門皆築有城樓及甕城,易守難攻。明初發生的“靖難之變”中,燕王朱棣的大軍就在濟南城下受阻,屢攻不下。
在舊時空裏的清光緒三十年(1904),濟南開埠,商業迅速發展,為方便交通,濟南內城又新開四門,不過在這個時候,濟南內城仍然還是有四座城門。而老濟南有句俗語:三山不見出高官,四門不對出賢人。就是特指濟南獨特的風水格局,其職四門不對”是指濟南內城的四座城門互不相對,南門居中而北門偏東,西門偏南而東門偏北,形像頗有些怪異。
而濟南的外城牆修建時期比較晚,是在清鹹豐十年(1861年),撚軍北上時,清廷緊急在濟南城外挑壕修築的土圩城牆,由於這時濟南城北的三娘子灣還是一片水窪,因此整個圩牆實際隻有三麵,北麵和濟南的內城牆從合,三麵圩城牆全長3670丈(約合11.4公裏)。同治四至六年(1865—1867年),又將土牆改築為石圩子牆。共開設有11道城門。因此這兩道城牆構成了濟南地的防禦力量,並形成兵書上所謂“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的堅城模式。
隻是進入近現社會以後,這種傳統的堅城在火器麵前以大大失效,因此在舊時空50年代,濟南的城牆陸繼被拆除,修建成馬路和環城公園。
穿越集團的隊伍來到濟南城前,隊伍停住,王勝等人從車上下來,而袁世凱也迎候上來,他和王勝在青島的時候己見過麵了,雖然沒有什麼深交,但也不需要互相介紹,袁世凱道:“王主任,你們一路辛苦了。”
王勝道:“還好,還好,有勞袁巡撫問候。”
袁世凱嗬嗬笑道:“實不相瞞,袁某可是盼著貴眾能夠快些來到濟南,將山東之事盡托於貴方,袁某也好早去北京上任啊。”
眾人聽了,也不禁一陣大笑,盡管在王勝的印像中,袁世凱己是定格在亂世梟雄,竊國大盜上,但這時也感覺到袁世凱坦誠不諱,到也頗有幾分氣度。
這時袁世凱又道:“王主任,軍營都己經為你們安排好了,在外城以內,內城以外西南邊趵突泉邊,隻是不知王主任你們一行人是住在軍營裏,還是打算住在城裏?如果是住在城裏,辦理事務交接諸項事宜自然是要方便一些,而且袁某也可以安排你們住在知府衙門裏。”
王勝當然是要選擇住在濟南城裏,雖然袁世凱是要急著辦理交接手續,自己好去北京上任,但實際還需要等朝廷的正式任命下來才能正式離職就任,估計至少還需要一二個月的時間,因此這段時間裏工作組的主要工作是考查濟南城裏的民情生態,社會情況,為下一步統治濟南做準備。而隻有住在城裏,才能更好的觀查濟南城的社會。於是王勝道:“我們當然是要住在濟南城裏,不過我們畢竟還沒有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現在就住進府衙裏,恐怕不大合適,最好是能夠租到一套住宅,如果沒有合適的住宅,那麼包下一整間客店也是可以。”
袁世凱嗬嗬笑道:“客棧的環境複雜,而且人員雜亂,何況貴眾是未來濟南的父母官,更是山東的一省之主,少不了有來往應酬,在客棧裏也多有不便之處,如果要住宅,不瞞你袁某到是有一所住宅,地方寬敞,房舍眾多,而且幹淨整潔,宅裏的一應家用物什、仆從侍女全都齊備,搬進去就可以住了,如果貴眾不嫌棄,可以現在就隨袁某進城去看看,中與不中意,看過以後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