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更讓袁世凱感覺到意外的是,人民軍和老百姓之間的關係十分融洽。原來袁世凱訓練北洋新軍是極重視軍紀的,絕不允許軍隊撓民,在站練兵的時候,每新軍隊伍都會經過一個張莊赴教場訓練,秋日稻穀上場時,路邊到處脫粒揚場,新軍訓練的隊伍,從飛揚的稻穀中經過,卻不準影響農民幹活。袁世凱也常以此為傲,認為古之名將也不過如此。
但人民軍卻讓袁世凱見識到還有這樣一種軍隊,因為在田間地頭的老百姓見人民軍到來,根本不會感到恐懼,甚致還有不少人向他們打招呼,問他們從那裏來,甚致還十分熱情的問他們口渴不渴,要不要喝,仿佛鄉裏鄉親一樣,本來袁世凱感覺到十分奇怪,不過一次看到幾名人民軍的士兵幫助沿途的一個村子農民推車,挑擔,而在中午野營的時候,人民軍的士兵會幫附近的居民挑水、劈柴。有的軍官還會給孩孑們幾塊饅頭麵餅,袁世凱才明白是為什麼,也不得不承認,海外華人確實會收買人心。
本來袁世凱在濟南著到海外華人強收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心裏還頗不以為然,他當然知道海外華人這樣做是收買民心之舉,但卻把鄉賢士紳都給得罪光了。雖然中國曆代都主張以民為本,但曆代的統治基礎實際都是士大夫而不是普通民眾,所謂“與士大夫同治下而非與百姓同治下”,因此海外華人把士大夫都得罪光了,統治還能穩得了嗎?
但沿途看到的這些景像卻讓袁世凱的信心發生了動搖,因為他也知道,軍隊出自於百姓,而看到海外華人治下的軍民融洽關糸,袁世凱毫不懷疑隻要海外華人一聲令下,會有大量的百姓會自願加入到人民軍中,看來海外華饒這一套東西,到是真有一些效果,不可視啊。
而袁世凱再想得深一些,海外華人回歸中華還不到一年的時間,不僅建立起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而且還在謀求割據山東之地,無論他們的手段是蠱動人心也好,是收買民心也好,看來效果確實不錯,那麼假以時日,等到海外華人在山東地區立足漸穩,財足軍強,那麼他們還會繼續屈從於朝廷之下嗎?而到那個時候,朝廷又有什麼手段來抵禦海外華人呢?而在那個時候,自己又應該怎麼選擇呢?
想到這裏,袁世凱也不由得驚出了一身冷汗來,憑心而論,這個時候的袁世凱雖然野心勃勃,但也隻限於人臣的範圍以內,他對清廷還是忠心耿耿的,絕對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因此搖了搖頭,不敢再想下去了。
這時身邊的唐紹儀看到了袁世凱的異動,道:“大人在想些什麼?”
袁世凱看了他一眼,才道:“沿路所見,少川以為海外華饒氣像如何?”
唐紹儀沉默了好一會兒,才道:“海外華人能在短時間內,將高密、膠州之地治理如此,也算不易,隻是強收地主之田,奪私人之財,並非善政,亦非正道,我恐海外華人之敗亡,亦在於此。”
這時蔡紹基也插言道:“雖耕者有其田,為曆代聖王所求,故此海外華饒施政看似仁政,實為邪道,仍是舍本而取末,我素聞海外華人久居海外,其法律製度與西洋諸國相似,但西洋諸國,皆重視民眾之私有產財,償有私有之財神聖不可侵之,自古未有奪下地主之地而為我所有者,今日看來,海外華人所行的不過還是長毛的【朝田畝製度】那套歪理斜,因此我看其興也忽焉,而其亡也勃焉。”
唐紹儀、蔡紹基都是留*童,接受的也都美國的那一套民主政治製度,“三權分立”、“司法獨立”、“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理論,因此對穿越者推行的土地改革製度十分不以為然,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好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