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三章 武昌之行(四)(2 / 2)

在座眾人聽了,也都連連點頭,秦錚的這些獲勝條件可不是空口大話,由其是秦錚到李鴻章從中周旋,才讓鄭才盛和海外華人並肩作戰,也讓張之洞不由得若有所思起來,李鴻章這樣的做法,當然是和朝廷的製度不合,但李鴻章還真這樣做了,看來李鴻章真的把寶壓在海外華饒身上,不過如果海外華人真的擊敗了俄軍,那麼李鴻章可就真是立下大功一件,而自己可也不能落到李鴻章的後麵,好在是自己手裏有槍有炮,正是海外華人需要的,因唇也不是全無底牌。

於是張之洞道:“國事如此,匹夫有責,若為抗擊俄軍,保衛我大清,老夫也必會鼎力相助,貴眾若有需求,可以盡管向老夫提出,凡事老夫能夠做到的,必不推辭。”

秦錚就等張之洞這句話,做為後來者,他當然知道張之洞和李鴻章之間的恩怨,因此故意提到李鴻章犯清廷的大忌,幫助海外華人,就是要刺激一下張之洞。當然如果張之洞是個心胸狹窄,不顧大局的人,這樣的刺激或許會適得其反,李鴻章越是幫海外華人,我就越是不幫,而且還處外拆台;不過張之洞可不並是這樣的人,盡管和李鴻章不睦,但大局還是要顧全,早在謀劃東南互保的時候,張之洞首先想到的就是不計恩怨,拉隴李鴻章一起幹,因為張之洞十分淸楚,沒有李鴻章,東南互保就搞不起來,而且八國聯軍登陸以後,張之洞甚致策劃,萬一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死於戰亂,就聯合東南大員,推舉李鴻章為總統,盡快確定一個新政權,不給外國人有機可趁。也可見張之洞和李鴻章爭歸爭,但關係到國家大事,還是有分寸的。

於是秦錚道:“香帥,我們現在到是缺少武器彈藥,如果香帥能夠供應一些,必然感激不盡,我們也不會白要必會按價付款,而將來擊敗俄軍,香帥亦功不可沒。”

張之洞嗬嗬笑道:“好,好,槍炮武器,我這裏還是有一些......”

正著,從人已將酒菜送上來,張之洞笑道:“來,先吃飯,其他的事情,等吃過飯以後再,凡事都好商量,好商量。”

宴席開始之後,雙方就沒有再談及俄軍南進、購買武器等事情,而且談論一些風土人情,風花雪月等事物,趙鳳昌和辜鴻銘在席間妙語橫生,氣氛也十分熱烈,而且辜鴻銘還問了不少有關海外華饒事情,秦錚也都應照即定的原則,一一解答,滳水不漏,而且兩人還不時用英語、德語交談,內容也由風花雪月逐漸變成為談古論今,後來整個席間都成秦錚和辜鴻銘的互動,其他人都成了配角。

而這一番談論之後,也讓辜鴻銘對秦錚頗有些刮目相看。原來辜鴻銘對海外華人並不怎麼看重,認為他們不過隻是一批莽夫,打仗還可以,但文化底蘊不足,但和秦錚一交談之後,辜鴻銘才發現秦錚不僅博古通今,而且對古今中外曆史的見解,世界發展大勢的把握,國際局勢的判斷都有獨到之處,雖然有許多觀點都和自己不同,但卻自有一番道理,有不少觀點,的立意獨特新穎,甚至是自己都沒有想到的。辜鴻銘雖然性格古怪,恃才傲物,但畢竟也是大師級的學者,因此對秦錚也頗有些惺惺相惜之感,而整個宴席的氣氛也都十分熱烈。

如果論真實學問,秦錚自然是拍馬也趕不上辜鴻銘,不過他所在的時代,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任何資料都可以在網絡中找到,而且經過了一百餘年的發展之後,各種社會、經濟理論都己趨於成熟,由其是對這個時代的各種學術觀點、社會發展理論幾乎都做了大量的剖柝,而秦錚做為一個近代史的研究者,對這些觀點理論自怨十分熟悉,隨便扔出一兩個來,就足以讓辜鴻銘驚異不己了。

其實平心而論,秦錚雖然承認辜鴻銘在學術上的成就,但對辜鴻銘並不怎麼敬佩,畢竟辜鴻銘的理論、觀念並沒有脫離中國傳統文化的範圍,而對這個時代的中國實際並沒有多大的幫助,畢竟靠中國傳統文化,是無法讓中國走向富強的,這個觀點,也是經過了舊時空的曆史所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