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二章 武昌之行(三)(3 / 3)

趙鳳昌還禮道:“秦政委過講了。”

張之洞嗬嗬一笑,接著又介紹坐在趙鳳昌身邊的人,道:“此位辜鴻銘,精通西學,仍是老夫一臂。”

秦錚點零頭,這又是一個大腕級的曆史名人,這家夥號稱“清末怪傑”,精通九國語言,並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而且起辜鴻銘,給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留辮子,其實辜鴻銘在英國留學時,早已剪掉辮子,西裝革履,一副洋派。而辛亥之後,反到把辮子又重新留了起來,四處招搖炫要。而辜鴻銘留辮子的原因也是眾紛雲,莫衷一是。

不過辜鴻銘的主要成就不是政壇,而是在思想教育方麵,由其是翻譯事業,但和這個時代流行的翻譯外國書籍不同,辜鴻銘的翻譯事業主要是將中國的古籍經典譯成外文,並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讓西方人了解進而尊重中國文化。

在張之洞的幕僚班子中,辜鴻銘的職務是洋文案,主要是負責翻譯,並且興辦教育,鼎力謀劃籌建了湖北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

秦錚笑道:“我們在青島 ,可是早就聽聞過辜先生的大名。”

辜鴻銘怔了一怔,因為秦錚的話有些奇怪,聽過自己的名聲,到不奇怪,但為什麼是在青島?自己可從未到過青島,因此也不由問道:“秦政委此話怎講。”

秦錚笑道:“徳國元帥瓦德西,自稱為先生的舊交,對先生的學問素來敬服,多有推崇,因此我們就是從他那些聽到先生的大名。”

辜鴻銘呆了一呆,也笑道:“當年一別,還以為從此各一方,再無相見之日,卻不想在中國竟能有再逢之時,總要見上一麵才好。”

秦錚微微一笑,道:“歡迎先生訪問靑島,並會見故友。”

――――――――分割線―――――――――分割線――――――――

關於辜鴻銘和瓦德西的關係,一般的法是:辜鴻銘留學法國時,住在巴黎某名妓家裏,有個每替這名妓跑腿的德國販,是個文盲,但有誌氣,於是辜鴻銘應那位名寄要求,教這販德文,後者還向他下跪叩首行拜師禮,這販便是後來的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在清廷與八國聯軍談判中,辜鴻銘出場鎮住了瓦德西,終於締結有利於帝國的《辛醜合約》--要不是李鴻章臨時背叛商定的計劃,清帝國的賠款至少可按辜鴻銘的方案,減少二億兩!這一段故事出於辜鴻銘的一段回憶錄,後來基本被收錄於所有辜鴻銘的傳記書籍鄭

不過辜鴻銘出生於1857年,瓦德西生於1832年,從兩個饒出生時間來看,辜鴻銘比瓦德西晚出生近25年,而且瓦德西35歲便加入普魯士總參謀部,成為總參軍官。因此瓦德西不可能拜辜鴻銘為師,另外瓦德西的出身貴族,他的父親和外公的職位都是將軍,那麼既然是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瓦德西在法國做過販的法也不能成立了。

從兩饒生平經曆來看,辜鴻銘赴巴黎留學時約在1878-1879年間,而瓦德西時有45歲正任德國駐法國大使,因此兩人可能會在這一段時間內有過交集。但也僅此而己,別瓦德西不可能拜辜鴻銘為師,就算是真的,也不可能因私人關係影響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