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五章 山海關〔一〕(2 / 2)

在舊時空裏,八國聯軍也知道不可強攻山海關,因此逼迫時任全權議和大臣的李鴻章寫信給山海關的守將,要求守將“交出關城及炮台,照辦不俟”。結果鄭才盛棄城而逃,在1900年9月29日,由副都統富順率軍向八國聯軍投降,有強大兵力和武器守衛的山海關一槍一炮都沒有放,拱手將關城交給八國聯軍。後來清廷和各國簽定【辛醜條約】,先後有英、德、法、美、俄、日、意7個國家在山海關駐軍,並建立了六國營盤。(美國駐紮後於1902年撤走,未建營盤)。

隻不過在本時空裏,由於穿越者的出現,李鴻章並未到北京和八國聯軍議和,而且八國聯軍也沒有精力攻占山海關,結果直到現在,山海關仍然還在清軍的手裏。但由於有這一段曆史,因此穿越者才對李鴻章頗寄希望,既然他在舊時空裏能夠寫信勸山海關的守軍投降,那麼在本時空裏,勸山海關的守將打開關城,讓人民軍進關布置防禦陣地,迎戰俄軍。

這時長白山艦距離山海關老龍頭港口約有18公裏左右,長白山艦的艦長路凱下令停船,同時放下快艇,送張佩綸、李經方和他們帶來的四名從人上岸。

快艇離開了長白山艦,駛向岸邊,行駛了大約7、8公裏之後,隻見對麵迎麵駛來了一艘本殼船,比穿越者的快艇略大一點,但速度就慢得向烏龜一樣,在船上站立著約14、5名清兵,並且在船首安置了一門炮。

兩船離近了以後,隻聽船上的清兵大喊道:“你們是那裏來的船隻。”

李經方站在快艇的船頭,大聲道:“我們是李中堂的特使,來山海關有要事麵見鄭才盛提督。”

船上的清兵聽了,態度立刻變得恭敬起來,道:“原來是李中堂的特使,請隨我們來吧。”

原來張佩綸、李經方離開上海之後,李鴻章又向山海關發去一份電報,先行告之鄭才盛、富順。雖然這兩饒官職都不低,提督是正一品武將,八旗副都統是正二品,但在李鴻章的麵前,都不值一提,盡管現在的李鴻章已沒有實職,但掌權30餘年,根深蒂固,因此現在仍然有巨大的政治影響力,也並不是他們兩人可比的。

而且這時俄軍將要南進的消息己傳到了山海關,鄭才盛、富順也被嚇得不輕,因為在這個時代中國饒眼裏,俄國是一個凶橫野蠻的國家,俄軍更是凶狠無比的軍隊,因此與俄軍交戰,往往未戰先劫,而得知俄軍將要南進,那麼首當其衝的自然就是山海關,兩人做為山海關的守將,按照清廷的製度,關隘的主將有守土之責,如果棄城而逃,將追究罪責,當然在這個時候,逃將基本不會被斬首。

在40年前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時任兩廣總督的葉名琛麵對英法聯軍,戰不能甠,逃又不能逃,因此隻能以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為應對態度,人稱六不總督,在清廷成為笑餅。結果廣州城破之後,葉名琛被英法聯軍俘虜,被英軍押至印度加爾各答,最後絕食而亡,客死異鄉。

如果是在正常的時候,鄭才盛、富順還可以向朝廷告急求救,但現在整個清廷基本處於混亂時期,根本就無處告急,眼看著自己也隻能步六不總督的後塵了。而就在這時,李鴻章的電報就像是一跟救命稻草一樣,讓兩人看到了一線希望。當然李鴻章不可能在電報裏詳細明前因後果,隻為抵禦俄軍南進,唯一之計就是向海外華人求救,並已派張佩綸、李經方去津與海外華人協商,如有結果,定會來山海關與兩人會麵雲雲。

海外華饒名頭,現在鄭才盛、富順自然也聽過,雖然兩人對海外華饒勝績半信半疑,但如果張佩綸、李經方能夠動海外華人來救援山海關,總也好過兩人現在這樣束手無策。因此兩人也像望穿秋水一樣盼望著張佩綸、李經方能來到山海關,並吩咐海陸兩線的守軍,一但發現張佩綸、李經方來到山海關,一定要恭敬相迎,不可怠慢。

――――――――分割線―――――――――分割線――――――――

注: 關於葉名琛的曆史評價,後世的法不一,但和本書的情節無關,因此不作展開,書友如果有興趣,可以自己上網去查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