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從李三傑代表海外華人提出的兩個要求來看,為海外華人引薦張之洞並不難,雖然李鴻章和張之洞一向不大對付,但在大麵上還是過得去的,因此隻要李鴻章給張之洞寫一封信,張之洞是肯定會接見海外華饒代表,何況現在海外華饒風頭正勁,李鴻章估計張之洞恐怕正在想盡辦法和海外華人接上頭。
不過李鴻章可不能保證張之洞向海外華人出售武器,因此雙方會麵之後,海外華人用什麼方式動張之洞,那就和李鴻章無關了。
而要服山海關的守將,打開關城,讓人民軍進關布置防禦陣地,迎戰俄軍。這就確實讓李鴻章有些左右為難了,這到不是李鴻章話不管用,雖然甲午一戰令李鴻章的聲望大跌,但在大清國裏,仍然是舉足重輕的人物,就憑“李中堂” 這三個字,拿到當鋪裏都能當幾兩白銀來。因此李鴻章也有充份的自信,隻要自己寫一封書信,山海關的守將十有八九都會真的打開關城,讓人民軍進關布置防禦陣地,迎戰俄軍。這一方麵是李中堂三十餘年建立的威信力,另一方麵也是山海關的守將恐怕正需要一支勁旅幫助自己守衛關城,畢竟俄軍大舉南下,可不是鬧著玩的事情。
但現在海外華人並不是清廷的臣民,而且在上海談判期間,海外華人曾多次以嚴厲的言語指責朝廷的不是,不少言語都己在報紙上發表,這可是白字黑字,賴都賴不掉,恐怕朝廷現在都已知道了。盡管朝廷現在並沒有什麼,但將來還都北京,重新穩住了局麵,難免不會重翻這個舊帳,海外華人或許不怕,但自己恐怕就脫不了幹係的。
其實從李鴻章的心裏來,他還是有幾分想幫海外華人一把,畢竟如果俄軍真的南下破關,長驅直入,擊敗了海外華人攻占北京,這後裏可也是不堪設想的。
本來李鴻章對俄國還是很有好感的,在甲午戰敗以後,俄國連同法、德兩國,向日本施壓,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這就是著名的三國幹涉還遼事件。因此李鴻章也產生了聯俄抗日的想法,於是在1896年4月30日,李鴻章出使俄國,參加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受到俄國方麵極高的禮遇,並且在清廷授權的情況下,代表清廷與俄國簽訂《中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即《中俄密約》。
雖然《密約》一方麵規定,如日本侵占俄國遠東或中國以及朝鮮土地,中俄兩國應以全部海、陸軍互相援助;非兩國共商,締約國一方不得單獨與敵方議和,看似保障了中國的安全,但同時也規定,允於俄國在黑龍江、吉林地方接造鐵路,以達海參崴,這就為沙俄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和控製中國東北地區提供了各種方便,大大加強了沙俄在遠東爭奪霸權的地位。現在俄國之所以能和日本爭奪遠東,爭奪朝鮮半島,也正是得益於這個條約的簽定。
從總體來看,這個條約對中國絕對是弊大於利的。但李鴻章出於對抗日本的考慮,對這些條件全盤接受,甚致在《中俄密約》簽定以後,李鴻章一度還宣稱這個條約可以保證大清二十年的平安,由於清廷出讓的利益太大,在國內一度還傳出李鴻章收取了俄國300萬盧布賄賂的流言,而且在後來俄國強租旅順港時,李鴻章出於結好俄國,維護《中俄密約》的考慮,一力主張將旅順港租給俄國。
而這一次李鴻章受命北上,和各國議和的時候,李鴻章依然對俄國抱以幻想,認為俄國是清廷可以依靠的對像。不過隨著穿越者的介入,李鴻章並沒有向舊時空那樣和各國展開會談議和,而且隨著俄國對東三省入侵的逐步加深,也讓李鴻章對俄國有所警惕,希望有人能挫一挫俄國饒氣焰,而現在能完成這個任務的,隻有海外華人。
注:關於俄國政府是否為密約向李鴻章行賄300萬盧布,一直為曆史懸案,當時任俄國財政部辦公廳主任的羅曼諾夫,和李鴻章在俄期間的“全陪”烏赫托姆斯基,都提到過有這樣一筆特別經費,並名為“李鴻章基金”,但並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是李鴻章收取的賄金。所能夠確認的是:一、的確存在這樣一筆“交涉特殊用項之基金”;二、這筆基金一直存在華俄道勝銀行賬戶中,並由俄國財政部總務廳管理支配;三、這筆基金的確有170萬盧布被中國人(但沒有證明表明是李鴻章)領取;四、該筆基金更多的是被沙皇本缺做了金庫,而且支出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