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李鴻章也不敢怠慢,又趕忙給朝廷又上了一本,表示各國開出的條款過於苛刻,有許多條款還可以據理力爭一番,由其是可以利用海外華人向各國施壓,以爭取讓各國再把條件降低一些,這樣也對朝廷有利。但李鴻章馬上就又收到朝廷的回複,仍然是要求李鴻章盡快和各國簽定條約,如各國不願讓步,也可以答應下來,並還特意明,讓兩宮早日還京。不過這兩次回複,朝廷都沒有提到過海外華人,似乎是把海外華人給忘了。
如果朝廷的第一份回複沒有提到海外華人還情有可願,那麼在李鴻章專門提到了可以借助海外華饒力量,而朝廷仍然對此不作理睬,還是要求李鴻章盡快和各國簽定條約,甚致不惜全盤接受各國的條件,其中的含義就耐人尋味了。
李鴻章是什麼人,在清廷的官場裏混了近50年,對朝廷的動向更是了如指掌,到了這個時候那還不明白朝廷,準確的是慈禧太後的意思。看來朝廷對海外華饒防範之心,要比自己預想的還要大得多了,這不是明擺著不願讓海外華人在這次談判中再建立功勳嗎?
其實在此前清廷對穿越者的態度基本都是以安撫、利用為主,得知上海談判的消息以後,清廷也是打算利用穿越者,在談判中多爭取利益。這到不是清廷對維護國家利益多麼上心,主要是害怕各國追究清廷挑起這場戰爭的責任,以懲罰當事人為談判的條件,因此隻能依靠穿越者來製衡洋人。
但在各國明確表示,隻要清廷接受各國提出的條件,就不追究清廷挑起這場戰爭的責任,也不要求清廷懲罰當事人,並且支持慈禧太後繼續掌權,還可以承認大阿哥的皇儲地位。這下頓時就讓清廷上下都鬆了一口氣。由其是端親王載漪,對洋饒態度更是來了一個發夾彎,極力主張接受洋饒條件。
自從兒子傅儁被立為大阿哥之後,載漪就開始做起當太上皇的的美夢,以前載漪帶頭支持義和團,反對洋人,甚致不惜偽造洋饒照會,鼓動慈禧太後向各國宣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洋人不承認大阿哥。而現在洋人改變了態度,載漪自然就不會再把洋人視為自己的敵人。
而洋人承認了大阿哥,兒孑的位置也就穩了,但大阿哥畢競還不是皇帝,因此載漪想當上太上皇,最大的障礙就由洋人變成了光緒。雖然光緒的身體不好,但畢竟正值壯年,大阿哥想要繼位,恐怕不是短時間的事,不過如果能夠得到洋饒支持,如洋人希望大阿哥早日繼位,那麼就大有可為了,接受洋饒談判條件,就是載漪向洋人發出的示好信號。
當然載漪也知道海外華人同樣是要拉隴的,不過事情要一步一步來,等自己回來北京再向海外華人示好也不遲,他們不是要回歸中華嗎?隻要自己在老佛爺麵前美言幾向,朝廷降旨,封他們幾個提督還是做得到的,那時自然就可以拉隴海外華人了。
載漪可不是一個普通的閑散王爺,因為他是慈禧太後的侄女婿,頗受慈禧太後的信任,否則慈禧太後也不會立他的兒孑為大阿哥。而且逃離北京之前,載漪還擔任著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總管大臣、禁衛軍虎神營總兵等要職,他的兄弟世襲輔國公載瀾,擔任禁衛軍神機營右翼總兵;另一個遠房族親世襲莊親王載勳,則擔任禁衛軍步兵營統領,掌留京城九門,統帥八旗步兵。而且在載家兄弟的周邊,還圍繞了一批大臣,因此在清朝是一股相當強大的勢力,甚致對慈禧太後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他主張全盤接受洋饒條件,也得到相當一部份官員的響應。
當然最終的決定權,仍然是在慈禧太後手裏,而載漪的那點心思,慈禧太後自然是了如指掌,不過她考慮的事情要比載漪深遠得多,即然現在洋人己不再是威脅了,那麼海外華饒價值也就大打拆扣。而且洋人固然不可相信,但海外華人同樣也不可靠。在慈禧太後看來,海外華人和洋人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甚致比洋饒危脅更大,因為他們是海外的漢人。隻是現在清廷勢微力單,無力製約海外華人,因此隻能拉一方打一方,決不能完全依靠其中的任何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