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可以按照海外華饒建議,可以聯合其他國家一起退出,但還是要由德國牽頭,仍然會對徳國的外交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首相伯恩哈德?馮?比洛(prince bernhardvon bulo)向威廉二世建議,不能輕易的接受草案,最好還是應該和海外華人再談談,雖然海外華人表現出來的態度十分堅決,但比洛認為其中故作姿態的成份較大,畢竟海外華人馬上就要和各國展開談判,需要徳國的支持,如果徳國表現出強硬的態度,那麼逼迫海外華人做出讓步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但就在第二,瓦德西的報告傳回到德國之後,再次在德國國內,由其是德國參謀部引起了極大的震動,盡管威廉二世一心想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和英國進行全球競爭,但現在德國的軍方,仍然是由陸軍主導,德國參謀部的成員幾乎全部都是陸軍出身,而盡管提爾皮茨深得威廉二世的信任,但他在德國參謀部裏幾乎毫無地位。
而瓦德西的報告提到海外華人所展示的陸軍武器,法國1897式75毫米速射野戰炮自不必,早己引起諒國參謀部的高度重視,而另兩件武器,瓦德西也進行了詳細的描述。雖然沒有看到圖片,但參謀部的人都是久經戰場的將軍,自然看得明白這兩件武器的性能特點,以及瓦徳西的意圖。
瓦德西的繼任者,現任德國總參謀長的阿爾弗雷德?馮?施裏芬(alfred graf von schlieffen)當就向威廉二世建議,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獲得這三樣武器的技術資料,最好能夠獲得樣品,因為這三樣武器對德國陸軍有重大的幫助。
原來這個時候施裏芬正在製定的一套作戰計劃,設定的戰爭目標是在未來的戰爭中,徳國怎樣同時應付俄國與法國從東西兩麵的夾攻。
在法俄結盟之後,徳國一直都試圖用外交手段來分化法俄兩國,將俄國重新拉隴到自己這一邊來,重新組成三皇同盟,其實德國和俄國之間到是沒有什麼大矛盾,主要是的矛盾是俄國和奧匈帝國之間,因為這兩國都將巴爾幹半島視為自己的核心利益,這個矛盾幾乎不可調合,也是重新組成三皇同媚最大障礙。因綽國隻能被迫在奧匈與俄國之間選擇一個,德國也隻能選**族與地緣和自己更貼近的奧匈帝國。
德國當然也不會將希望完全寄托在外交手段上,軍事手段仍然是一個重要的選項,因此,如何同時打贏東西兩場戰爭,一直都是德國參謀部研究的重要課題,瓦德西擔任總參謀長期間,曾提出一個“固守西線,集中力量在東線打擊俄羅斯的戰略方案”, 但被時任首相俾斯麥否決。
而施裏芬出任德國總參謀長之後,在仔細研究諒法俄三方的力量對比之後,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構想:利用德國兵力動員迅速的優勢,先集中力量擊敗法國,而後再回過頭來對抗俄國。這也就是舊時空裏著名的“施裏芬計劃”。並於1891年,也就是施裏芬剛出任德軍參謀總長的第一年,提出了這一構想的一份備忘錄,又在1892年和1894年提出鄰二、第三號備忘錄,這三份備忘錄,便是“施裏芬計劃”的基本雛形。而在此以後,施裏芬的主要工作就是對備忘錄進行的計劃進行推演和修改,進一步完善這個計劃。
其實施裏芬計劃簡單來,就是利用德國處在內線和鐵路交通發達的優勢,集中優勢兵力和法、俄兩國打一個時間差,實現逐個擊破。
按照施裏芬的構想,在戰爭開始時,德國在東線以少量兵力牽製俄軍,而將德軍主力全部集中在西線對法國作戰;而在西線的德軍主力又分為左右兩翼,左翼以少量兵力布置在法德邊境,吸引牽製法軍主力,而西線的右翼,即是德軍主力中的主力,則取道比利時,穿越比利時平原,由比法邊界進入法國,在橫掃法國沿海後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包圍巴黎,並在攻克巴黎之後,從法軍背後包抄其主力。以圖在短時間內,徹底擊敗法國,或是迫使法國投降,然後調集兵力東進,對付東線俄軍。
施裏芬認為,隻有釆用這樣的作戰計劃,德國才有可能在未來的戰爭中同時擊敗法、俄二國。
最快更閱讀,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