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八章 李鴻章來訪(十五)(2 / 2)

李鴻章聽了,也不禁感歎不己,“急功近利,貪大求全” 正是洋務運動的失誤之一,洋務派開辦企業,從來不管投入和收益的平衡,也不管主觀客觀條件是否有利,而是一拍腦門就立刻開幹,並不惜工本,一味的求大求全,結果有些工廠組建到一半才發現原來的設計問題多多,不是追加投入進行改造就是半途而廢,有的企業雖然建立,但不是缺少原料,就是沒有工人,結果又隻能一個一個的解決,不僅導至工廠建成之後不能投產,而且成本倍增。

因此像海外華人這樣,穩紮穩打,從做起,逐步擴大,才是正途。這也是李鴻章辦了30餘年的洋務才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

到了下午,秦錚又帶著李鴻章一行人換便衣出行,先到津舊城裏轉了一圈,然後又出城到一個建好的新農村去參觀。

而看到的景像,也讓李鴻章一行人大感意外,首先是發現津城裏大變樣,原來凸凹不平的街道都被填平壓實,而且街道上打掃得十分幹淨,而且屋角邊的雜草也都被清除,幾乎看不到雜物垃圾,也不見有人敢亂扔垃圾,更不要是隨地方便了,除了街道狹窄,這是津的城市格局,沒法改變,單看街道的景像,和租界基本差不多。

租界的規劃合理、管理得當,環境優良、清潔衛生,這是得到共識的,因此李鴻章在津新區是到並不感覺到意外,但現在看到津老城裏竟然也煥然一新,也不得不佩服海外華饒治理手段。

當然,李鴻章也在津的街道中也多了不少垃場箱、茅廁,幾乎每隔數百步就可以看到一個,而且都有專人看守,另外還有不少身裝黑色製報,頭戴船形帽,手裏拎著一根短棍的人員,在街道上來往巡查,李鴻章就親眼看到他們抓捕了兩個隨地吐痰的人,也讓李鴻章明白,其實海外華饒手段也並不新鮮,原來洋人就是這麼管理租界的。這些黑衣人大約就是類似於衙吏差人,在租界裏叫做巡捕房。而一問秦錚才知道,海外華人管他們叫警察,而機構叫派出所。

到了農村之後,更是讓李鴻章大為震驚,李鴻章不是沒有到過農村,但從來沒有見過這樣規劃整齊,而且又清潔幹淨的村子,就是一般的農村大戶,也沒有這樣幹淨整齊的房舍。秦錚還像李鴻章介紹了穿越者的新農村建設工程,以及穿越者在津施行的土地政策。

而李鴻章聽完了秦錚的講之後,臉色也變得有些不大自然,過了好一會兒才恢複。

做為清廷最重要的官員,李鴻章當然知道現在的中國在本質上還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村人口占到全國人口的九成以上,任何統治者要想坐穩江山,都必須穩住農民,而想要爭奪下,取而代之,也必需要爭取到農民的支持才校因此曆代的統治者都將農民起義戰爭視為心腹大患。

如果以前海外華人在津城裏開廠興業,並且把津城管理得井井有條,包括對待清廷的態度不屑,還並沒有讓李鴻章太顧忌,但海外華人在津農村的做法卻讓李鴻章感到了不的恐懼,因為海外華人在農村分田清地、給農民修建房屋,這分明就是收買人心的做法。

李鴻章之前還頗有信心,認為海外華人雖然驍勇善戰,精通洋務,也善於治理地方,但也並不足為慮,畢竟他們是外來人員,在中國的根基不深,而且故國己亡,後繼無援,因此隻要清廷能夠穩住自己的陣角,並且盡快控製北京,那麼就算是暫時讓海外華人割據一方,但清廷仍然可以憑借250年的統治基礎,逐步化解海外華人,最終將海外華人徹底的歸化,為我所用。

但李鴻章卻沒有想到,海外華人竟然也懂得收買農民的人心,而且一出手就抓住了農村的根本,就是土地,這可就是動搖大清的統治根基的事情。

現在的清廷顯然是不可能做到給農民分配土地,一但清廷這樣做了,首先那些紅帶子、黃帶子就會先鬧起來,因為土地正是那些紅帶子、黃帶子的根本。而海外華人卻沒有這方麵的顧忌,可以放手開幹,那麼清廷是否還能夠憑借250年的統治基礎,來化解海外華人,李鴻章的信心也開始動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