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李鴻章開出的空頭支票,夏博海並沒有接,隻是道:“中堂得很對,現在首先是要促成談判,雖然這一次談判是三方會談,但我們原是華夏後裔,而大淸雖是滿族入主中原,但己有250多年,可以視為滿漢一體,因此我們和大清,其實可以算成是一方,那麼在談判之前,我們應該首先製定下一個統一的基調,做為我們雙方與各國談判的基礎。”
李鴻章聽了,也連連點頭,道:“夏司令所言極是,老夫這次來津,也正是為此而來的。”
夏博海的眉頭一挑,道:“不知道中堂有準備好談判的方案嗎。”
李鴻章怔了一怔,搖了搖頭,道:“這次談判,老夫還需要仰仗貴方之勢,因此還是應以貴方為主,想必貴方己經準備好了談判的方案吧。”
夏博海到也沒有客氣,道:“我們確實是擬定了一個談判的基礎,可以請中堂先看一看。”
這時徐濟超立刻從一個文件夾裏抽出了幾張紙來,依次遞給李鴻章等人。
李鴻章接過了一張紙,隻見版式是類似於洋文從左向右的橫列,而非中國傳統甴右向左的豎向排列,字體雖是宋體字,但卻是民間所用簡化體,因此李鴻章心裏多少也有些不屑,這夥人果然是在海外居住得太久了,把中華傳統習慣都丟得差不多了。不過文字的內容並不多,看起來也並不太費力。
紙上一共寫著五條:
一、 這次談判不割地、不賠款。
二、 談判結束以後,八國聯軍必須無條件撤出北京,將北京交給海外華人接管。
三、 八國聯軍可以帶走武器彈藥,但在中國掠奪的財物必須留下,撤軍以後的飲食可由海外華人提供,並按實結算。
四、 各國可以自行派船隻到津接本**隊歸國,但隻能出動民用船隻,不得出動軍艦,停泊津港口時,按港口規定需交納相關費用。
五、 被海外華人俘虜的各國士兵,由各國支付贖買費贖回,並付擔士兵被俘期間的生活費用,俱體費用由海外華人與各國自行協商確定。
李鴻章看得直皺眉頭,因為他心裏十分清楚,各國是不可能接受穿越者開出的這些條件,這五條裏麵,也隻有第四條和第五條可以一談,而前三條恐怕都難以賣現,畢竟八國聯軍勞師遠征,拆騰了大半年的時間,各國當然是不會就這樣兩手空空的打道回府,肯定是要在談判中多撈一些好處,割地、賠款是肯定少不聊,至於八國聯軍從中國掠奪的財物也更不可能吐出來,而且現在八國聯軍還占著北京,正是要把北京當作談判,以及後來賠款的一個大籌碼,也絕不會甘心輕易的讓出來。
而清廷對這次談判的態度也十分明確,隻要洋人不追究慈禧太後的責任,並且保全清廷,其他的什麼條件都能夠答應,也就是所謂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自稱也包括割地、賠款,甚至連北京城都可以放棄,大不了另立一個新都城就行了。盡管有海外華饒出現,讓清廷在談判中有了較大的回旋餘地,但清廷談判的大原則始終是沒有變的,僅僅也隻是少賠一點錢、少割一些地就可以了。可以海外華人製定的談判原則,和清廷的目標有相當大的分歧。
大約過了十餘分鍾,夏博海才道:“中堂認為怎麼樣?”
李鴻章放下了手裏的紙張,苦笑了一聲,道:“夏司令,恕老夫直言,如果按貴方開出的條件,依老夫看來,各國恐怕是萬難答應啊。”
夏博海也點零頭,道:“李中堂的沒有錯,其實我們也知道,各國是不會輕易的接受我們的條件。”
李鴻章聽了,也不禁怔了一怔,不明白夏博海這麼是什麼意思,如果海外華人知道各國不會接受這些條件,為什麼又要定下這樣的談判原則呢,難到是想漫要價,就地還錢嗎?
夏博海道:“李中堂請不要誤會,我們認為各國不會接受我們開出的條件,並不是基於目前的形勢,而是指各國的習慣心理。其實如果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八國聯軍連敗幾場,海軍全軍覆沒,而陸軍也己損失近半,隻能困守北京城,但津己經被我們占領,截斷了八國聯軍的退路,可以現在守在北京城裏的八國聯軍是外無援軍,內無彈藥供應,實際己經沒有多少抵抗力量,而我們開出的這些條件,實際並不苛刻,甚致還算是寬容,隻是這幾十年以來,在各國的印像中,大清就是一個可以隨意欺辱、肆意宰割的國家,因此隻要是談判,就一定要從大清身上占足便易才能甘心罷手,而不會考慮形勢對他們是否有利,不過這一次談判,我們有必要讓各國認清現在的形勢,那麼各國也就會接受我們的這些條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