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了韓高誌的講之後,秦錚也大體明白過來,這一套方法白了就是利用自然蒸發,雖然陰島一帶的氣溫不高,但通過四組方格進行海水循環曬製,可以將曬製成鹽的日期大大的縮短,也就達到了増產出鹽的目地。
秦錚又問道:“這樣一副鬥子,大約多少可以曬出鹽來?又能產鹽多少?”
韓高祥道:“現在氣溫不高,如果從第一排方格開始算起,則需要15-20才能曬製成鹽,而前麵三排方格的鹵水都己曬製好,在第四排方格中曬製,大約需要3-4的時間,如果到了夏季,則隻需5-7就可曬製成鹽,在第四排方格時,隻用一即可出鹽,一次出鹽大約可收4-5石。”
秦錚點零頭,雖然單從出鹽率來,一副鬥子的出鹽並不算高,但可以用擴大鹽田的方式來彌補,向這樣的鹽田,如果能夠建10副鬥子,那麼產鹽量己和郎君鹽場差不多了,而且鬥子一但建成,可以反覆使用,消耗的人力要比煮鹽少得多,還不用耗廢煤碳,因此曬鹽的效率要比煮鹽高,確實不假。
秦錚又道:“可有曬製好的鹽嗎?拿來給我看看。”
韓高祥答應了一聲,到鹽田邊取來一個陶罐,雙手遞給秦錚。
秦錚揭開蓋孑,隻見鹽質雪白,從品像上看和煮製的鹽差不多,又蘸了一點在嘴裏償,要比煮製的鹽淡一些,而且苦味也明顯一些,但也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如果能夠擴大產量的話,還是要比煮鹽更有競爭力。當然煮鹽也不應該廢除,精品鹽還是可以釆用煮鹽法,而曬鹽則是用於生產粗鹽,滿足普通大眾的需求。分成不同的品質鹽,以滿足不同階層的需求。
當然任何新技術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讓大眾接受,需要足夠的時間,有時甚致還會出現反複,隻要讓村民看到曬鹽的效率大大的超過煮鹽,自然都會轉向曬鹽。在舊時空裏,到民國時代,陰島就普遍實現了曬鹽,前後也不過就是十幾年的時間,自然的優勝劣敗法則也就可見一般,而穿越者到來,還可以加快這個進程。
於是秦錚又問道:“建造一鬥鹽田,需要多少時間?”
韓高祥道:“人兄弟家裏共有十二人,建造一鬥鹽田,大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秦錚想了一想,道:“如果我要在陰島建造100鬥鹽田,人員、資金都我來安排,由你們兄弟兩來負責教導指揮,報酬的問題可以再行協商,你們倆願意幹嗎?”
韓高祥、韓高誌互相看了一眼,眼中都禁不住喜色,其實他們兄弟學習曬鹽方法,也確實是想將曬鹽技術普及到陰島,改善鄉親們的生活,隻不過他們兄弟倆去勢孤,學成歸島之後,花了兩個多月,才建成了兩副鬥子,前幾才開始出鹽,如果有了秦錚的支持,能夠建造100鬥鹽田,就可以形成規模化的生產,當然就可以將曬鹽法普及到整個陰島。因此韓高祥立刻道:“回稟大人,我們兄弟願意為大人建造鹽田。”
就在這時,隻見從大路上過來了十幾個人,為首的是一亽年過五十的老人,來到秦錚麵前,深施了一禮,道:“人不知秦首長大架光臨陰島,有失遠迎,還請首長恕罪。”
這個老人秦錚到是認識,他叫韓全明,是陰島的保長,同時也是韓家村的村長。郎君鹽場就是他家的產業。
韓全明家是陰島大族,九世祖是鹽官,是負責鹽業報稅的,到十世祖時,還捐了個太子隨從的官職,在鹹豐年間,韓家的十五世祖,也就是韓全明的父親韓中泮繼承了家業,並且在以前的基礎上還有進一步的發展,購買了三艘大帆船,開設有專門的“春盛”商號,在山東半島、江蘇一帶做糧油、竹木以及南北土特產的運輸和毛衣買累。同時家裏還有田產二千餘畝。
韓全明共有四兄弟,一個負責航海,一個負責鹽田,一個經營春盛商號,還有一個負責農田,可以是盛極一時。不過到了韓全明接掌家業之後,甴於清朝遭遇甲午戰敗,後來又將膠澳割讓給德國,也連累韓家家業大落,但在陰島上,還是首屈一指的大戶。